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1974年6月20日,中南海静得出奇,88岁的朱德坐在屋里,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康克清的脸。
她嘴角动了动,终于说出了那句朱德最不愿听见的话:“琦儿走了,十天前。”
话音落地的那一刻,屋里没有声音,连风声都像断了,朱德没说话,也没动,只是一直看着她,眼眶迅速泛红,过了很久,他才低声说了句:“你们这样做,不对啊。”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父亲的心碎,隐瞒死讯十天,其实是害怕高龄的朱德接受不了,但得知真相的朱德,只是更加痛心。
1974年6月10日,朱琦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58岁,走得突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妻子赵力平当场就懵了,连夜通知了在北京的康克清。
朱德当时病得不轻,早就卧床不起了,吃喝全靠人伺候,赵力平和康克清对视一眼,几乎是下意识地达成了一致,不能告诉他,不是瞒他,而是怕他撑不住。
朱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耳朵背了,心脏也不好,医生说过,情绪起伏太大,可能直接要命。赵力平说:“就说还在抢救。”康克清点头:“说抢救,能拖几天算几天。”
这段时间,朱德没睡好一觉,每天都问:“琦儿怎么样了?医生怎么说?”康克清回答得滴水不漏:“还在抢救,有好转。”
可朱德不是糊涂人,他听出了话里的不对劲,但又不愿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不信朱琦会走,因为那是他唯一的骨血,是他这一生最放不下的牵挂。
朱琦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熟,但说起“保柱”,老延安人都记得。
1916年,朱琦出生在四川仪陇,耳朵边一块胎记,像个小柱子,取乳名“保柱”。三岁那年,生母萧菊芳去世,朱德把他托付给老战友陈玉珍抚养,自己转身走进革命的洪流。
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朱琦长大后,千里迢迢往延安找父亲,偏偏运气不好,路上被抓了壮丁,被编进了龙云部队。朱德怎么找也找不到,直到1937年,有人告诉朱德:“你儿子在滇军,叫朱琦。”
朱德立刻找周总理,请他出面协调,半年后,朱琦终于到了延安,父子重逢那天,朱德没多说话,只是盯着他耳边的胎记看了很久,然后点头:“是他。”
他没哭,朱琦也没哭,但屋里没人敢说话。
重逢之后,朱德对朱琦的要求,比对任何人都严。
朱琦想留在延安,朱德摆摆手:“你去前线。”朱琦愣了:“我上哪儿?”
“去华北,打鬼子。”
朱琦没犹豫,转身就走,几年后,他在山西前线中弹,左腿重伤,成了甲等残疾,但他从不说自己是“总指挥的儿子”。伤好之后,他申请转业,朱德说:“你别当官,去铁路系统,从工人干起。”
于是朱琦成了石家庄铁路局的练习生,烧炉、开车,三年才升司机,天津人都知道,有个司机叫朱琦,活干得比谁都细,就是从不说自己是谁家来的。
有一次,朱德乘专列路过天津,专门叫值班司机来见面,朱琦来了,穿着满是油污的工装,站在月台上,朱德看着他:“嗯,工人就该是这个样子。”
这一句话,包含了一个老革命的全部信念,平等、纪律、无特殊化。
朱琦一辈子遵守父亲的规矩。
有次生病住院,医院安排了特殊护理,他直接拒绝:“我就是普通职工,别搞这些。”
那段特殊时期中,那帮人也不分什么官民了,因此朱琦受到了冲击,是一群铁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守着他,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朱琦”,和别人不一样,是个很努力的人。
他写工作笔记,手写几十页操作手册,从不署名,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署名,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1958年,一个冬天,他腿伤发作,室外零下十几度,他坚持在现场抢修列车6小时,别人劝他回去,他挥挥手:“干活。”
朱德对儿子,从不优待,延安的时候,朱琦洗衣没肥皂,有人送他两块,朱德知道后发火:“这是公家的,不能拿。”朱琦当场就把肥皂还了。
有一次,朱琦在走山路时腿伤犯了,一瘸一拐的,正好被朱德的司机看到了,说要让他上车,朱琦直接拒绝了,无论司机怎么说,他都不肯上车,因为他记得父亲对他说的话。
朱德知道后,夸他做的对。
1974年,朱琦生病严重,铁道部想把赵力平调到北京照顾朱德,朱德直接拒绝:“她在天津群众基础好,调来反而不好。”
1974年6月10日,朱琦离世,再去世之前,还在做工作笔记,天津铁路局办了追悼会,来了很多同事,很多工人。有人说:“朱琦是个好人,不像官宦子弟,倒像咱们家自己人。”
赵力平回到北京,康克清陪她一起商量什么时候告诉朱德?
但看着朱德的身体,不约而同的决定还是缓缓吧,害怕朱德身体也撑不住了,所以就隐瞒了十天。
十天内,朱德一直问,一直没睡好觉,最后在十天后得到了回复。
6月20日那天,康克清坐在床边,终于开口了:“琦儿,走了。十天前。”
朱德愣住了,眼眶一下子红了,但他没哭,他只是看着她,过了很久,才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啊。”
他补了一句:“我就这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我连最后一面都没见。”
朱琦走后,留下的东西不多,一块旧表,一本工作笔记,一张全家福,那是1973年春节拍的,全家唯一一次合影。
照片背后墨迹模糊,朱德常常一个人拿着照片看,他不说话,也不问人,只会反复看,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遗憾。
1976年,朱德去世,留下的党费全数上交,他没有留下遗言,但身边人说,他晚年常念叨:“朱琦没丢咱朱家的脸。”
这句话,或许就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告别。
信息来源:
朱德:公正廉洁的丰碑,克己为民的楷模 2025-06-23 06:37·国防科技大学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