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荣昌,阳光把濑溪河的水晒得暖融融的。我攥着刚买的卤鹅油纸袋,站在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门口,看人群像流水般涌进大门 —— 有人举着手机拍 “渝味 360 碗” 的招牌,有人牵着孩子打听黄凉粉的窗口,食堂阿姨隔着玻璃朝队伍喊 “莫急,下一锅米饭马上好”,重庆话的软糯里裹着热乎气,让人忘了这曾是 “门难进” 的机关大院。
去年五一第一次来荣昌,原是奔着 “中国卤鹅之乡” 的名号寻味,却被政府食堂的盛况绊住了脚。当时队伍从食堂大厅绕到巷口,我排了近半小时,才端到一碗盛得冒尖的羊肉汤。汤头熬得浓白,羊肉炖得酥烂,撒上一把葱花,喝一口,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邻桌的嬢嬢边剥蒜边跟我唠:“以前总觉得政府里头冷冰冰的,现在倒好,我们老百姓进来吃饭,跟街坊聚餐一样热闹。” 那天我才知道,这食堂对外开放才刚起步,首餐就涌进 3000 多人,1000 多斤米饭愣是不够吃。
今年国庆再访,食堂的热度只增不减。看《人民日报》的报道才晓得,10 月 1 日中午单是米饭就蒸了 550 斤,装了 86 盘;250 斤荣昌卤鹅不到一点就卖空了,食堂师傅不得不临时加卤两锅。我挤在队伍里,听前面的游客说 “专门从成都过来,就为这口地道卤鹅”,后面的大爷接话:“我昨天来晚了没吃上,今天特意赶早!” 窗口里,穿白大褂的师傅手不停歇地切卤鹅,油亮的鹅皮裹着琥珀色的卤汁,香气顺着队伍飘出去,勾得人直咽口水。
这满院的烟火气,绕不开一个名字 —— 高洪波。
第一次听说这位区委书记,是在荣昌的卤鹅店里。去年冬天,我在一家老字号卤鹅摊前等打包,老板指着墙上的照片笑:“这是高书记来我这儿买卤鹅,还跟我聊了半天怎么把味道传下去。” 照片里,高书记穿着普通夹克,手里拎着个塑料袋,跟老板站在油锅旁,笑得像个街坊。后来才知道,他不仅帮 “卤鹅哥” 这样的本地品牌站台,还自费去馆子吃饭,把账单晒在网上;疫情后餐饮业冷清,他又走进直播间,唱着重庆山歌推荐荣昌美食。
有次清晨在荣昌公园跑步,恰巧碰到他。没前呼后拥的随从,就穿着一身运动服,跟几个晨练的老人并排走,听他们说 “菜市场的菜价降了”“小区门口的路灯修好了”。路过一个煎饼摊,摊主热情地打招呼:“高书记,今天要不要来套煎饼?” 他笑着应:“下次一定,今天跑太快,怕噎着!” 那场景,没有一点官架子,倒像个熟悉的邻居。
后来我才明白,荣昌的食堂能 “火”,不是因为新鲜,而是因为 “真”。很多地方也试过开放机关食堂,可有的摆着 “游客专用窗口”,有的规定 “仅限工作时间”,总透着股生分。但荣昌不同 —— 刷身份证就能进,跟机关干部共用一张餐桌;菜单不搞 “特供”,荣昌卤鹅、黄凉粉都是老百姓常吃的;甚至连价格都跟外头馆子差不多,一碗羊肉汤才 15 块钱。拆的哪里是食堂的门,是隔在干群之间的那道 “无形的墙”。
最让我触动的,是去年高书记晒账单的事。那会儿不少地方还在纠结 “干部能不能下馆子”,有的干部连自费吃饭都躲躲闪闪,他却带着记者走进一家小餐馆,点了卤鹅、炒青菜,吃完掏出手机付款,把账单拍下来:“你看,一顿饭 88 块,跟大家平时吃饭一样。餐饮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我们多来吃几顿,店家就能多雇个人,这不是好事吗?”
这话戳中了要害。我认识荣昌一家小面馆的老板,去年春天差点关门,后来听说高书记带头下馆子,又看到政府食堂里游客越来越多,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面馆每天能卖 200 多碗面,还雇了两个附近的下岗阿姨。“不是说高书记帮了我多少,是他让我们觉得,日子有奔头。” 老板擦着桌子说,眼里亮闪闪的。
今年 9 月底,看到重庆市委组织部的公告,才知道高洪波要退休了。年届六十,退居二线,本是人生常态,可我在荣昌街头提起这事,不少人都叹:“可惜了,这么好的书记。” 有个卖水果的大叔说:“他在的时候,我们敢跟他说心里话;现在食堂还这么热闹,都是他留下的好底子。”
国庆那天,我在食堂里碰到一个白发老人,正跟孙子说:“以前爷爷来政府办事,连大门都不敢多进;现在你看,我们能在这儿吃卤鹅,多好。”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手里拿着一块卤鹅,吃得满手油。阳光透过食堂的窗户照进来,落在蒸腾的米饭热气上,落在人们的笑脸上,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其实,老百姓记不住那么多 “政绩”,却能记住一碗羊肉汤的温度,记住一个能一起跑步的书记,记住机关食堂里那股子烟火气。高洪波或许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荣昌的卤鹅还会香下去,食堂的米饭还会蒸下去,那些被温暖过的人,会把这份温度传给更多人。
离开荣昌那天,我又去买了半只卤鹅。老板笑着说:“放心,味道不会变,食堂也会一直开着。” 车子驶出荣昌,后视镜里的城区渐渐变小,可那股子烟火气,却像一团暖光,留在了心里。
原来,最动人的治理,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藏在一碗饭、一口卤鹅里的用心;最长久的政声,也不是写在报告里的数字,而是百姓茶余饭后的一句 “这个书记,好”。就像荣昌的濑溪河,静静流淌,却滋养了一方土地;那些带着烟火气的举措,看似平常,却暖了一方民心。
这烟火气,是荣昌最亮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长久的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