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纯元
编辑|娱叔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近日,歌手黄安发布了一条惊天动地的好消息。
内容平淡中带着一点心酸,“台湾省终于用得上高德导航了!”
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喜悦,同时黄安得意吐槽,以前台湾只能使用苹果谷歌,经常出错。

这一做法给同样是宝岛歌手,历经时代浪潮的郑智化好好“上了一课”。
恰恰印证了陈道明多年前的断言。
歌手黄安,出生于中国台湾新竹,兼具歌手、主持人双重身份。
也是横跨歌坛与舆论场的台湾籍艺人。

1993年一曲《新鸳鸯蝴蝶梦》随电视剧《包青天》传遍两岸三地。
歌词“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火遍全网,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
更奠定了他在中国风音乐领域的开创性地位。
除了音乐成就,黄安的公众形象更与“立场坚定”深度绑定。

近年来他定居福州,频繁参与“两岸校园音乐季”等文化交流活动,态度鲜明的坚守“一个中国是底线”。
他的爱国情怀从未停留在口号式的表态,而是渗透在数十年的言行抉择中。
近日,黄安发布了一条动态,激动表示欢迎高德地图将射程范围扩散到台湾省。

也表示对高德地图能力的惊叹。
同时吐槽过去在台湾省开车导航,语音提示总是把“重庆北路”念成“众庆北路”。
并指出苹果谷歌的多处错漏。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黄安在文中吐槽,以前的指定总是多用“前后左右”,而如今高德从街道名称到卫星图像。

小到街道商家,大到跨海峡导航,不管去哪都是清清楚楚,无所遁形。
甚至精准到细节,实在太便利了。
黄安的微博发出后,短时间内浏览量暴涨,并获得了数万次转发。
他谈高德地图不说“主权宣示”,只讲“生活便利”。

这种温暖叙事让台湾网友自发呼应“看着南京东路的导航,像回了老家”。
岛内人惊呼,简直是“小刀捅屁股,开了眼了!”
如今高德地图覆盖全部台湾街道,苹果谷歌的时代终于被终结了。

除了方便大众外,这种技术服务渗透又意味着什么?
这件事虽然没有官方正式通知,但是因黄安的公众效应,消息很快传遍了两岸各地。
对比最近时常被挂在热搜榜上的歌手郑智化,两人似乎处境大有不同。

同样是宝岛知名歌手,同样是60、70年代的励志人设,同样在因地域身份陷入舆论场。
63岁的郑智化竟然被逼到道歉并退网。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郑智化可是残障歌手的代表人物。
他唱着“星星点点灯,照亮他人”,用自己的微光试图给年轻人一点力量。

又唱着“擦干泪不要怕”鼓舞所有处于困境的人,给予他人希望。
可他没想到,人到晚年一场机场风波令他陷入舆论漩涡。
事情的起因是郑智化控诉深圳机场,痛斥自己“连滚带爬”上的飞机。
并指出深圳机场的冷漠与没人性,让残疾人出行变得困难。

本是对无障碍设施的合理诉求,却因监控曝光的工作人员搀扶画面反转风向。
原来,所谓“冷眼旁观”“连滚带爬”实为情绪化表述。
实际上郑智化一边坐着深圳机场的轮椅,一边被四名工作人员搀扶登机。
舆论瞬间转向,从同情变为质疑。
尽管郑智化立即发文道歉,策称自己的言论过激,只是“一时气氛的遣词”。

但是观众依旧不依不饶,并没有打算轻易放过这位“说谎者”。
他用“连滚带爬”夸大细节,反而让公众焦点从“无障碍设施缺失”转移到“言辞真实性”。
在舆论的攻击下,10月27日,郑智化最终清空微博黯然退网。
反观同是宝岛歌手的黄安,相似的舆论风暴从未将他裹挟。

2023 年有人挑衅 “你是不是为了内地市场才表忠心?”
他没有动怒,反而分享早年在台湾写的《我是中国人》歌词手稿,笑道“三十年前就这么想,只是现在更敢说”。
黄安曾在采访中说:“麦克风握在手里,就等于握着公众的信任。”

这句话恰是他给郑智化上的第一堂课:情绪要让位于事实。
“公众人物当有分寸”,陈道明多年前的这句话,在郑智化事件中照见了最真实的注解。
虽然黄安这一次并没有强调两岸,也没有站位。

但是他有三点值得赞扬。
首先,他指出台湾省,只要加了“省”字,每个中国人都听着舒畅。
其次,这一发现表明,技术已经悄悄把“两岸本是一体”这个现实状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黄安提到发音的问题,可见文化的重要性。

高德地图能够用普通话标准音来念地区,这种不声张也不起冲突的态度才是拥有文化底蕴的模样。
黄安的言行举止,恰恰印证了陈道明在谈及艺人责任时,说过的话。
“你的名字前面加了公众二字,就得多一份掂量”。

他从不在争议中逞口舌之快,而是以“歌词为证、生活为据”。
从不用激烈言辞制造对立,而是以“文化为媒、温情为桥”。
这或许就是黄安的“课”,也是陈道明早已说透的真理。
其实,来不管是黄安的惊喜报道,还是郑智化控诉深圳机场,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希望大家都可以享受便利的高科技生活。
只是做法不一样,言论不一样,所以导致了网友对两人的态度也不一样。
如今深圳机场已试点登机连接装置,残障旅客出行更顺畅了。
黄安仍在两岸间传递文化暖意。
而郑智化的退网留下的,是比25公分落差更值得深思的命题。

当有一天,更多艺人能懂这份“分寸”。
更多声音能少些情绪的戾气、多些事实的底气,那些本该推动社会向前的讨论,才不会沦为转瞬即逝的舆论闹剧。
这才是这“一堂课”最该被记住的真谛。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