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从莫斯科回国到晚年岁月,贺子珍对两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执着:一是与毛主席相见,二是去北京转上一转。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婚姻虽然只持续了十年的时间,但在这十年里,贺子珍陪毛主席经历了人生中诸多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使得毛主席和贺子珍对彼此的感情都十分深厚。
1959年,毛主席前往庐山开会,主动提出要与贺子珍见上一面,这是他们分别22年后的第一次重逢,贺子珍在事前并不知道,当她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时,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就如同打开了闸门的水坝,再也无法关上,她一直看着毛主席,却久久说不出来一句话。
毛主席见状,温和地说道:“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接着,毛主席询问了贺子珍的状况,贺子珍一一做了回答,毛主席又主动谈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当贺子珍得知毛主席一切都好后,赶忙点了点头......
就这样,毛主席与贺子珍坐在一起谈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分开了,虽然这次会面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贺子珍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
可令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有了这次与毛主席的会面,在此后的几年里,贺子珍每年都会前往庐山一趟,她认为毛主席喜爱庐山,自己只要在庐山,便一定能再见到毛主席,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对贺子珍而言,想要见毛主席的办法在当时只有这一种,因为她深知自己无法去北京。
1949年,贺怡曾带着姐姐贺子珍南下进京,但在火车途经山海关时,有两名自称党组织派来的人,强制要求她们南下到上海去,不允许进京,贺子珍自然清楚不让进京是针对她的。
也是在这一年,曾受过贺子珍4年关心、爱护的毛岸英就曾向爸爸毛主席提出想要把贺子珍接到北京来,但后来因为毛岸英在朝鲜牺牲,这一愿望便没能实现。
此后的日子里,贺子珍鲜少提出要去北京,直到1966年,贺子珍在得知侄女贺小平要去北京后,再次提出自己也想去北京转一转,贺小平闻言,说道:“姑姑,你怎么去?市委不会同意的。”
贺子珍听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没有说话,良久后才轻叹一声道:“我到北京去住娇娇那里嘛,他当他的主席,我不去找他,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北京十大建筑人家都看过了,我还没看过,为什么我不能去北京?”
听到姑姑的话,贺小平觉得十分心酸,但她也无可奈何,只能耐着性子劝说姑姑不要去北京,直到贺子珍不说话后,贺小平才知道去北京这件事姑姑作罢了。
让贺子珍没想到的是,再次见到毛主席和去北京竟都是毛主席逝世3年后的事情了,
1976年9月9日,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当李敏得知这一噩耗后,担心妈妈承受不住,便立即让丈夫带着女儿看望了上海。
但终究毛主席去世的消息还是没能瞒住贺子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贺子珍先是一愣,随即便被击倒了,一直以来,她都十分挂念毛主席的身体,惊闻噩耗后,她一连几日都以泪洗面,不吃不喝。
面对女婿孔令华的劝说,贺子珍一边哭,一边说道:“你们的爸爸走了,他临终时儿女都不在身送送他,好可怜啊!”
说完,贺子珍又开始自我埋怨,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嘱咐女儿好好照顾毛主席,随即又埋怨女儿非要搬离中南海,没能照顾好毛主席。
自毛主席逝世后,一直没有相关部门安排贺子珍去北京为毛主席做最后送别,哭过后,贺子珍缓缓开口道:“我也要祭奠润之。”
说着,贺子珍流着泪找出了一张毛主席相片,并找了一块黑纱披在了上面,然后向毛主席遗像深深鞠了三躬。
虽然自己不能去北京吊唁毛主席,但贺子珍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儿、外甥、外甥女儿喊到身边,安排他们去北京奔丧了。
就这样,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他的亲人。
李敏在处理完毛主席的后事后,赶忙前往上海,贺子珍在见到女儿后,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了一句:“对你爸爸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你爸爸的遗志,为人民好好工作。”
可就在贺子珍准备好好工作时,她却病倒了,接踵而来的不幸,让贺子珍十分痛苦,“四人帮”被打倒的消息让贺子珍“重获新生”,她努力锻炼着身体,只为能为人民好好工作。
1979年6月1日,全国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得知这一消息后,贺子珍高兴地说道:“我的心情太激动了,感谢党和国家,没想到组织上还记得我!”
在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贺子珍第一次向党组织提出要求:“我想去北京,我想瞻仰主席的遗容,我想去看看天安门!”
这些愿望藏在贺子珍心中30年,很快便得到了党中央的同意。
1979年9月3日,党中央派飞机前往上海接贺子珍来到北京,一下飞机,贺子珍便被接到了301医院。
在到达医院后,贺子珍便提出想要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医护人员考虑到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只得劝说她再等几天。
在决定出发前的两天里,医护人员和李敏等人便已经开始做起了贺子珍的工作,嘱咐道:“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不能发出任何响动,更不能大声哭,这是纪律!”
贺子珍连连点头,她这一生最遵守的便是组织的纪律。
1979年9月18日,贺子珍在李敏、孔令华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在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里有一个3米高的毛主席汉白玉坐像,李敏和孔令华代母亲贺子珍敬献了一个心型花圈,随即,他们便与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进行了合影,这是继1937年延安合影后,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又一张合影,而这一张合影也成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的最后一张“合照”。
随后,李敏和孔令华推着母亲贺子珍的轮椅走进了毛主席遗体陈列室。
当贺子珍看到毛主席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时,她的视线舍不得从毛主席身上挪开一点,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或许是42年前的延安之别,又或许是20年前庐山的匆匆一会,也可能是想到了他们共同度过的那十年岁月。
不知不觉间,眼泪早已不听使唤,涌了出来,即便在这种时刻,贺子珍也牢记组织上的纪律,她紧咬着手绢,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李敏见状,怕母亲受到刺激引起她的病来,便赶忙把她推进了休息室,这一次瞻仰毛主席的时长仅有10多分钟,但贺子珍却十分知足。
走出纪念堂,当贺子珍被人扶进车里时,她突然转过头,望着纪念堂红红的眼眶里还满是泪水,嘴唇也不停地颤抖着,好像想说些什么,这时,李敏也不约而同地把头侧了过来,她们的眼神共同落在了同一个方向:天安门那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像上......
在北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贺子珍又怀念起了上海,于是她主动向中央提出想要回上海居住,中央领导得知后,告诉她:北京和上海,她可任来任去、常来常往。
1981年5月,贺子珍心满意足地从北京回到了上海,可令贺子珍没想到的是,有生之年,她再也没能再去北京一次了。
时光飞逝,1984年进入4月后,贺子珍便断断续续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进入中旬后,贺子珍出现了便血的情况 ,便立即住进了华东医院,住院后,医生用了很多办法也没能使贺子珍的身体恢复。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终究还是去了,这一年,贺子珍75岁。
贺子珍逝世后,对于她的后事怎么办,骨灰安葬在哪里,上海市委不敢擅作主张,与此同时,贺子珍的亲属也提出了要求,他们想要把贺子珍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贺子珍家人的坚持下,上海市委将此事请示了中央,最终由邓小平拍板:一、骨灰放在八宝山第一厅;二、政治局委员以上干部全部送花圈。
就这样,贺子珍在去世后,终于得到了她生前应该享有的尊重和待遇。
贺子珍的追悼会被定在1984年4月25日举行,然而就在追悼会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李敏在核对追悼会名单时发现少了不少人,其中便包括自己的姐姐毛远志,她当即向上海市委同志问道:“怎么能没有我姐姐?”
不等上海市委反应,李敏便给姐姐毛远志打去了电话,询问她是否前来参加追悼会。
当得知伯母离世后,毛远志很是难过,但还说道:“我没有收到讣告。”
这时,李敏才意识到这是控制了参会人数,她当即要求市委纪要人员连夜送讣告去,但在外地的还是没能赶回来参加贺子珍的追悼会。
4月25日下午,贺子珍的遗体被火化后,中央派来了一架专机,把她的骨灰运到了北京,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当天有不少老同志自发地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这位老革命战士表达了最后的敬意。
在处理完贺子珍的后事后,李敏和工作人员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陈旧的红毛毯和一本残证,这是贺子珍自己精心保管了几十年的遗物。
红毛毯则是贺子珍和毛主席共同用过的,从井冈山到延安到莫斯科到东北到上海再到南昌又到上海,在这50多年的风雨里,贺子珍硬是把这份与毛主席的共同回忆保存了下来。
残废证是李敏从未见过的,打开看后,李敏赫然看到上面写着三等甲级《革命军人残废证》。
这一张证书早在1951年就下发给了贺子珍,按照规定贺子珍每年都能领330元,但在领款签名栏里却没有签过一次名字,证明贺子珍从未领取过这笔钱。
34年的残废金并不是个小数目,可贺子珍从来没拿过,看到这里,李敏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因为这本证书不仅是妈妈贺子珍当年经历枪林弹雨的证明,更是妈妈贺子珍永存人间清白和荣誉的象征!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