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本是古人寄情天地的雅事 —— 银辉洒遍市井乡野,贫者檐下举盏,富者亭中横琴,共赴一场无分贵贱的月色之约。然传闻唐代曾有 “赏月税”,竟要百姓为仰望清辉付费,这般荒唐事,恰如一把利刃,剖开了盛世表象下的治道隐忧,也让白居易的诗笔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一、税起秋宵:中唐苛政的缩影
“赏月税” 未见诸正史,却折射出中唐赋税的乱象。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亏空,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宫市” 强夺民财,“进奉” 变相盘剥,甚至连农具、房屋都要征税。所谓 “赏月税”,或许是地方官借中秋之名横征暴敛的产物 —— 当月亮从诗意符号沦为征税由头,百姓眼中的清辉,便了压在肩头的重负。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不是 “稻米流脂粟米白” 的盛景,而是 “贫者日愈贫,富者日愈富” 的困局,赋税之弊,正一点点啃噬着王朝的根基。
二、诗笔如刃:白居易的批判与悲悯
白居易从未直接写过 “赏月税”,却以无数诗作撕开了苛政的面纱。他在《卖炭翁》中痛斥 “宫使驱将惜不得” 的掠夺,在《观刈麦》中叹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的惨状 —— 这般对民生疾苦的敏感,让他必然会对 “赏月税” 这类荒唐税目深恶痛绝。
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质上是用诗笔做 “谏书”:当统治者连百姓仰望月亮的权利都要征税,便是背离了 “取民有度” 的治道根本。在白居易眼中,月色本是天地共有的恩泽,苛税却将其变成了权贵盘剥的工具,这份荒唐背后,是民生的血泪,也是统治的失智。
三、月照古今:赋税里的治道哲理
“赏月税” 的荒唐,从来不是孤立的历史片段。它揭示的核心命题,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治世:赋税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的公器,而非统治者满足私欲的工具。
《管子》早有 “取民有度,用之有止” 的告诫,汉初 “轻徭薄赋” 成就文景之治,贞观年间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造就盛世 —— 反之,若赋税无度,哪怕是如唐王朝般的大国,也会在民怨积累中走向衰落。今日再谈 “赏月税”,并非纠结于一段传闻,而是要铭记:任何政策的制定,若脱离了对民生的敬畏,违背了 “藏富于民” 的初心,再美好的名目,也会沦为苛政的借口。
月色依旧照千年,今日我们仰望中秋的月亮,早已无 “税” 的困扰。但唐代 “赏月税” 的传闻,仍像一面镜子 —— 它提醒着治者,当以民为本,莫让权力凌驾于民生之上;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份看似微小的权利,都需警惕过度索取的侵蚀。毕竟,唯有让月色真正属于每一个人,让民生真正得到珍视,盛世的光芒,才能如中秋清辉般,长久洒遍人间。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