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到2018年,日本对华援助整整延续了40年,总金额超3万亿日元,实打实建起了200多个基建项目。
这笔钱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互利交换”?有人说它帮中国扛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难关,也有人说日本不过是借援助打开了中国市场。
如今援助早已结束,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始终在:这声“谢谢”,到底该由谁来说?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口号喊响后,中国想干的事太多了,要建钢铁厂、修铁路、扩机场,可手里的“家底”却撑不起这些计划。
那会儿的困境比普通人想的更具体:1979年全国外汇储备只剩1.67亿美元,相当于现在一家中型企业的资金规模。
当年贸易赤字高达129亿美元,连宝钢这样重点推进的工业项目,都因为没钱买设备被逼到停工。
更棘手的是,当时中国对外国贷款还带着顾虑,早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苏联突然撤资撤专家的教训还在,大家对“借外人的钱”多少有点犯怵。
可要搞建设,没钱没技术根本行不通,我们在访日的时候,顺口提了句想要合作,于是不久后,日本主动递来了橄榄枝。
日本主动援助?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没人会平白无故给好处,日本的这个决定,其实背后藏着自己的算盘。
日本愿意给中国援助,首先绕不开“二战赔款”这个前因。
当年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这份“善意”让日本在国际上少了不少压力,也成了后来日本对华援助的一个“由头”,用他们的话说,是“投桃报李”。
但更实际的原因,还是日本自己的需求,那会儿冷战正紧,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不小,日本需要拉上中国制衡。
加上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能源几乎全靠进口,而中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稳定的能源供应对日本来说太重要了。
还有一个关键:中国刚开放的市场,对日本企业来说就是块“肥肉”,当时日本的汽车、家电、机械产业已经很成熟,急需新的市场消化产能。
如果帮中国建好铁路、港口,日企的产品就能更方便地运进中国,援助修的基建,其实就是日货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所以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才会爽快宣布提供援助,首批3300亿日元贷款落地,先帮中国建了秦皇岛港、石臼所港,还有两条关键铁路。
这不是慈善,是双方都算清了“有利可图”的合作。
秦皇岛港
这些援助带来的好处,不用多说都能看到,铁路方面,截至2000年,中国铁路电气化里程里有3842公里靠日元贷款建成,占了当时总量的25.8%,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来回两趟。
港口更明显,359个万吨级码头里,11%的资金来自日本援助,不少沿海城市的货运能力就是靠这些码头提上来的。
民生领域也沾了光,1984年建成的中日友好医院,至今还是北京的重点医院。
1993年投用的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当时是全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26.4亿日元的日本贷款帮着解决了北京部分污水排放问题。
技术上的帮助也很实在,40年里有3.5万名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日本还派了9000多名专家来指导,很多行业的技术起步,都沾了这份光。
但好处背后,代价也明明白白。这些援助里90%以上是低息贷款,不是白给的。
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中国还贷款时要多花不少钱,后来中方几次跟日本协商这事,也没得到减免,直到亚洲金融风暴后日元贬值,还款压力才小了点。
而且后来日本还给援助加了条件,比如要求中国公开军事支出、提高透明度,这些附加条款也让合作多了层尴尬。
2018年安倍晋三访华时宣布停止对华援助,其实早就是必然,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变了。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也超过了国际援助的标准线,不再是需要靠低息贷款搞建设的国家。
连亚洲开发银行都在2022年说,要在2025年停止对华贷款,日本的决定不过是跟着“大趋势”走。
还有个隐性原因:双方的“需求”变了。
早年中国需要钱和技术,日本需要市场和资源;现在中国能自己搞技术、找融资,日本想靠援助打开中国市场的需求也没那么迫切了。
加上之前的一些摩擦,比如1995年日本因为“中国核试验”冻结无偿援助,还有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争议,都让“援助”这种合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合双方的关系。
但援助停了,不代表合作断了。现在中日之间的合作,早就不是“谁帮谁”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协作。
比如在东南亚,中日一起建太阳能电站;在环保领域,双方一起搞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原来的“援助者”和“受援者”,变成了现在的“合作伙伴”。
回头再想“这声谢谢该由谁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该说,日本也该说。
中国该说谢谢,是因为40年前那笔援助,确实帮我们扛过了最缺资金、缺技术的阶段。
那些铁路、港口、医院,是改革开放的“铺路石”,这份实实在在的帮助,值得被记住。
日本该说谢谢,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市场,给了日本企业天大的机会。
1979年中日贸易额才66万美元,到2007年飙到2300多亿美元,翻了三万多倍;日本的汽车、家电能在中国家喻户晓,靠的就是援助铺好的“路”。
这份收益,也是中国给的机会。
不过双方都很清楚,援助不能和历史问题混为一谈。中国感谢当年的“及时雨”,但不会因为这点援助就回避日本侵略的历史;
日本承认援助的价值,却也明白,想靠援助改变中国对历史的认知,根本不现实。
所以现在中日之间最好的选择是,把这份合作的默契延续下去,就像现在一起搞新能源、一起做环保项目,用平等的姿态找共赢的机会。
毕竟邻里之间,没有永远的“谁帮谁”,只有永远的互相成就。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