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战国魏长城墩台遗址
鄠邑定舟村西周墩台遗址
西安市鄠邑区定舟村墩台和宜君县战国魏长城墩台遗址简说
文/李景宁
2025年10月7日下午17时,笔者与石养龙、王慧峰、王晨璐4人陕北榆林、延安采风归来途中,有幸参观了宜君县战国魏长城遗址。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与肃然起敬。回眸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西周墩台遗址,我们同样百感交集,皆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而感到自豪、骄傲。
昨日天下着小雨,此时此刻,我们仰望气势恢宏的宜君县新修偏桥关门楼,内心升腾起民族自豪、庄严、神圣感。因游人不多,我们加快步伐,拾阶而上。20分钟后,六号墩台(烽火台)和瓮城遗址映入眼帘。宜君县墩台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210国道沿线子午岭山系南延山梁。现存墙体总长9594.5米,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及1处城址构成,遗址主体采用分层夯筑技术,城墙与烽火台均由厚约10厘米的夯土层堆砌。现存烽火台底边长度为8-12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2012年宜君县墩台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陕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该段长城系魏国为抵御秦国的东扩而建。战国时期,此地处于秦、魏边境。魏惠王执政期间,先后于公元前361年、前359年两次组织人力修筑。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比秦始皇的长城早了数百年。
定舟村原名定周村,地处渭水畔,是周文王姬昌商定建立周王朝之发祥地。墩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周丰京、镐京烽火台军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定舟村墩台(烽火台),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东,在原瓦罐寺暨疙瘩寺遗址附近。据传该墩台始建于公元前390-330年的西周与战国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设施,用于传递信息和警示。历代多次重修。目前,定舟村墩台因年久失修,呈不规则圆堆形,南北边长5.5米,东西边长11.8米,高约10米,夯土层厚约8-10厘米。墩台上有一棵柏树,随着生长加快。对墩台保护十分不利。
据《户县定舟村史略》记载:定舟村墩台,又称烽火台、报警台、狼烟台、烟侯墩。据史料记载:墩台选址多在高岗、丘埠之上,相隔距离一般不超过10里,墩高5丈左右。墩台,古时一般驻军5人。遇有敌情,白天一般施放浓烟,采用燃料多为狼粪(羊粪),有“狼烟直而聚,风吹之不斜”之说。夜晚,遇到敌情,则点起柴禾和秆草,加硫磺、硝石助燃,举火传递敌情,或者鸣炮。2003年,定舟村墩台遗址史料已经录入《户县军事志》。
20年前,原户县(今鄠邑区)文管处主任刘高明、《户县报》文化社会版编辑李养民在定舟村调查这处墩台遗址时,发现四面散落着大量陶鬲、陶罐、板瓦残片。大部分陶片为绳纹、呈砂红色,是泥质红陶。刘高明老师判定这是一处从西周延续到战国时期、至今的古遗址。他说:定舟村墩台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鄠邑地区早期文明史研究的空白,更是在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时这一发现,《西安晚报》等媒体进行报道。该墩台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它证实了关中道渭河地区在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存在,表明这里不仅是周王朝的京畿重地,而且是渭河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交汇处。是周朝丰京、镐京历史的策源地。
刘高明老师是一个对历史非常负责的文物保护专家。他把定舟村遗址中散落的陶鬲、陶罐、板瓦等陶器残片等用自行车带回户县图书馆,进行研究和拍照留存。户县报编辑李养民老师把在这里发现的墨玉石斧,带回家进行研究。他说:定舟村墩台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为研究户县渭河流域先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物证。尤其对西周文化、诗经文化、后稷农神文化、秦汉上林苑文化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近几年,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多次来定舟村实地踏勘调研,对村民李龙龙发现的文王伐崇鼎进行研究,多次刊发论证成果,引起文史界重视,对保护该遗址起到重要作用。他说:《诗经》文字,留下许多文化印记,定舟村墩台和附近出现的绳纹泥质红陶残片,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对关中道古代手工业技术的理解。从西周到战国,军事战争不断。周文王姬昌商定建立周王朝后,其政治、文化、经济得到进一步融合,为中国古代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提供了具体实例。
当前,西安市鄠邑区文旅局、文管所高度重视定舟村墩台遗址保护工作。鄠邑文史专家、区文管所主任王亚周,经常组织文管干部赴定舟村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检查,并悬挂不可移动文物法规和保护牌。定舟村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喜民说:我们定舟村墩台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将结合推动区级非遗项目车马农耕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定保护好,让后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段历史,提升西安鄠邑的知名度,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今天,随着教育与公共意识的增强,鄠邑定舟村墩台遗址已经成为打卡点,许多专家、教授、游客纷纷慕名参观合影留念。几千年来,墩台无声承担起教育公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作用。近十年来,西安交大书法系主任杨晓萍、鄠邑区文旅局原副局长高文信、鄠邑区文联主席郭长林、鄠邑区教育局副局长温小兵、鄠邑区档案馆王雪萍科长等通过文化寻根考证之旅,前来参观寻历史之根,让定舟村墩台不断进入广大百姓视野。同时,笔者三次通过政协提案方式,呼吁全社会凝聚家国情怀共识,对墩台遗址保护起到有效作用。鄠邑区作家协会主席王占奇说:鄠邑区文管所通过历史展览、宣传教育等形式,不断增进了鄠邑民众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历史悠悠,岁月流长。近距离触摸、仰视陕西鄠邑定舟村墩台遗址,我们为之感到民族自豪。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尘封的本土历史,更是连接诗经鄠邑、大美鄠邑、文化鄠邑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人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鄠邑区文旅局原办公室主任、鄠邑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耿朝晖说:目前,国内所有的墩台遗址,其厚重价值将永远中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图腾群体认知、推动和谐中国意义非常深远。
烽火戏诸侯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