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开始“过载”,我们如何守护心智的根基?9月8日,2025合成生物与脑健康论坛在横琴举行,多位粤澳专家围绕合成生物学与脑健康核心领域展开深度剖析。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红波指出,青少年长期睡眠剥夺、运动匮乏、自主选择缺失等因素,构成了心理疾患滋生的土壤。中小学生能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者凤毛麟角,周末被升学导向的兴趣班填满,奔跑打闹因安全顾虑受限。张弛失度,已成为当代生活的普遍底色。“大脑高度依赖习惯。”何红波强调,尽管社会结构性压力难以短期内扭转,个体仍可守住基本生理节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尽量在晚上11时前入睡。
在临床层面,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仍存短板:一线药物种类有限,服用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传统路径之外,合成生物学正提供新思路:通过调控代谢通路,精准合成具有神经调节功能的小分子,为预防和干预开辟了非药物选项。
论坛现场
睡眠,正成为重塑脑健康的关键切口,也是合成生物学迈向临床应用的前沿阵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指出,γ-氨基丁酸、β-羟基丁酸等本就存在于人体的代谢小分子,既是神经调节神经递质,又是能量供应关键物质,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高效生产,以接近生理节律的方式调节神经兴奋与能量供应。尤其是β-羟基丁酸,作为脂肪代谢产物,不仅能迅速恢复细胞供能,人体研究还显示其对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具辅助疗效,且副作用发生率低于褪黑素。
然而,技术突破尚未完全转化为临床现实。多数医生缺乏睡眠医学知识系统培训,专科职称体系缺失,新型药物入院困难,公众认知也常陷误区。李涛平强调,睡眠质量的进步不在于依赖某种“神奇物质”,而在于建立“精准诊断、针对性干预”的科学路径。
当睡眠紊乱、情绪失调长期累积,可能增加神经系统损伤风险。珠海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刘羽观察到,脑卒中发病正向年轻人蔓延,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推手。面对复杂成因,单一疗法往往力有不逮。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学的意义不在于替代现有手段,而在于提供新选项。如,β-羟基丁酸成分与人体内源物质高度相似,安全性高,具备多靶点调节潜力,可在改善睡眠、稳定情绪的同时,发挥抗炎、抗氧化等整体调节作用,成为传统治疗之外的补充路径。尤其对处于亚临床状态或不愿长期用药的人群,它可能是一种更温和的选择。
论坛现场
探索,正在粤澳合作中逐步落地。澳门科技大学中药机制与质量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罗婉君介绍,团队正尝试将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与β-羟基丁酸进行分子融合,设计兼具神经保护与代谢调节功能的新化合物。项目已完成实验室平台搭建和动物模型构建,正系统验证候选分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该项目获得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与广东省科技厅联合科研资助计划的支持。
活动现场
区域协作正推动研发与验证的衔接。罗婉君表示,澳门在天然产物研究与分子设计方面具备优势,内地则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与产业转化能力,双方已形成紧密合作。澳门贝塔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金艳表示,公司已经完成合成生物法规模化制备β-羟基丁酸,正在探索通过医院临床进行循证科学验证的路径。她认为,当前粤澳在脑健康与合成生物领域的合作,正从“项目联动”迈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文|记者 钱瑜
图|受访者供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