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一周前的“卢浮宫大劫案”,震惊世界。
短短7分钟,8件价值连城的珠宝被一扫而空,其中包括玛丽·路易丝皇后祖母绿套装中的项链和耳环;玛丽·艾米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蓝宝石套装中的冠冕、项链和耳环;以及欧仁妮皇后的胸针和冠冕。
我们一边在惊叹被盗珠宝的美仑美奂,一边又在好奇卢浮宫为何频频被盗,还有人通过搜索APP,第一次去了解被盗珠宝曾经的主人——那些王后们,她们或出身显赫的王室,或出身没落的贵族,但她们都身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拿破仑时期,历经三个王朝的风云变幻。

卢浮宫 陈新怡/摄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这起盗窃事件是对法国珍视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
因为被盗珠宝上曾经标记着时代的辉煌与国家的荣光,曾是法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坐标,而一旦脱离原始语境,它们便不再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这几件被盗的珠宝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去拍卖或出售,它们面临的是被拆卸熔化的可能性,仅作为材料以高价出售。这将完全毁了具有时代印记的珠宝艺术作品,也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首饰艺术家倪献鸥解释说,它们之所以珍贵,不仅因其物质美感,更因凝结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密码与集体记忆。
一声叹息。于我而言,今年刚刚到访过卢浮宫,脑海里还清晰地留存着阿波罗长廊的金碧辉煌,我想以我的方式,去解读这起“世纪劫案”背后的时代标记。

路易十五的王冠 陈新怡/摄
【1】
这不是卢浮宫的阿波罗长廊第一次被盗。
同样是借助工具攀爬,同样是打碎窗户,1976年,一伙窃贼在阿波罗长廊盗走了查理十世加冕仪式使用的仪仗宝剑,至今仍下落不明。
为什么窃贼们总盯上阿波罗长廊?
金碧辉煌,价值连城,这是大家对阿波罗长廊的第一印象。
而这一切,归功于它的建造者——“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致敬太阳神阿波罗,1661年,路易十四召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大师,以精美绝伦的绘画、雕塑和镀金装饰,重新修建了这条华丽的长廊,作为皇家艺术收藏品的展示地。
这位宣扬“朕即国家”的法国最强君王,也是法国初代时尚icon(偶像)。
在1690年的法语词典里,时尚指的便是“宫廷接受的穿着方式”,而爱戴假发、穿高跟鞋、喷香水的路易十四,就是法国宫廷里最靓的仔。
为了展现自己低调又不失奢华的style(风格),路易十四每年都会花费巨资购买珠宝,以体现权力和品位,甚至将钻石当作纽扣或者装饰物直接镶嵌在衣服上,直接带动了珠宝需求的暴涨。
但有一颗钻石,他也没舍得买。那就是重140.64克拉,号称“世界最美丽的钻石”的摄政王钻石,也陈列在阿波罗长廊里,它和路易十五的王冠是长廊里观众打卡最多的珠宝藏品,但在这次劫案中,劫匪都没动。

摄政王钻石(中间) 陈新怡/摄
为什么放过这两件?除了劫匪,无人知晓。但从这两件珠宝的经历来看,按中国人的讲法,摄政王钻石有点晦气,把它装饰进王冠的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将它镶嵌在佩剑上的拿破仑被流放,把它融入冠冕的欧仁妮成了法国末代皇后。
在倪献鸥眼里,这颗钻石的属性更加复杂深远,恰好反映了珠宝在欧洲王室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物质财富权力地位的载体,也是精神认同的纽带,更是政治叙事的工具。
以摄政王钻石为代表的那些代代相传的巨钻,以材质稀缺性和工艺复杂度宣示神授君权的合法性,历代王室通过珠宝建立起不可逾越的权威屏障,并通过加冕典礼等场合展出这些被镶嵌在冠冕权杖佩剑上的珠宝,将宗教神圣性转化为政治合法性,象征仪式美学的权力强化。
而且,很多法国皇家珠宝曾被用做各种筹集款项的担保物。比如打仗时,拿破仑的副官就曾将摄政王钻石抵押给柏林,筹措了需要的贷款,直到拿破仑远征意大利胜利后才赎回,体现了珠宝兼具资产保值与应急变现的双重属性。
“相较于土地等不动产,高品质宝石具有更强的流通性和增值潜力。通过建立详细的珠宝名录和继承法规,王室实现了跨代际的价值转移。这种制度化管理使珠宝成为比货币更稳定的财富载体。”倪献鸥说。
【2】
拿破仑是个珠宝骨灰级爱好者。
稍稍查查资料就会发现,被盗的8件珠宝中,至少有5件珠宝是这位皇帝大手一挥让工匠给定做的。
被盗的珠宝中,那套祖母绿项链和耳环,曾属于玛丽·路易丝皇后,是拿破仑为第二任妻子量身打造的大婚珠宝;其中的蓝宝石套装,包括冠冕、项链和耳环,被冠上了玛丽·艾米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的名字,但其实最早属于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

被盗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和耳环(局部)倪献鸥/摄
拿破仑上台后,法国的王室珠宝从不到一万颗宝石,激增至六万五千颗。不仅如此,拿破仑还在巴黎建立了宝石雕刻处理技术的学校,并借《亚眠条约》复兴了巴黎的珠宝贸易。
除了本身的经济价值外,珠宝,成了拿破仑情感表达和政治巩固的出口——爱TA,就送TA珠宝。
送给约瑟芬的的蓝宝石套装,蓝宝石皆产自著名的蓝宝石产地斯里兰卡,无论颜色还是净度都达到了最顶级。
迎娶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皇后时,拿破仑委托御用珠宝匠弗朗索瓦·勒尼奥·尼托打造这套祖母绿珠宝套装,由32颗大型祖母绿和1138颗钻石镶嵌而成,正方形祖母绿与枕型祖母绿交替排列,水滴形祖母绿镶嵌在项链外围,并以玫瑰式和明亮式切割的钻石作为点缀,奢华至极。

被盗的玛丽·阿梅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的冠冕、蓝宝石项链及蓝宝石耳环 陈新怡/摄
珠宝还是拿破仑亲情的表达、忠心的奖赏。在即将闭幕的浙江省博物馆展览“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里,有一顶克雷夫科尔麦穗冠冕,是拿破仑托人制作赠予功臣克雷夫科尔家族的。展览负责人常自洁介绍:“麦穗象征着丰饶与富庶,同时法语中的麦穗还蕴含着钱财的意思,表达了对财富的寄寓与祝福。在拿破仑时代,这个图案备受青睐。”
约瑟芬皇后套件、珐琅黄金怀表(拿破仑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玛瑙凹雕黄金套件(拿破仑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婚礼赠礼)、那不勒斯皇后套件(拿破仑妹妹卡洛琳·波拿巴)……展览之中,有不少是卢浮宫的“同款”,观众可一窥拿破仑时代所流行的珠宝设计。
有别于路易十四奢华精致的洛可可风格,拿破仑时代更推崇新古典主义风格,偏爱成套珠宝,设计上强调单色宝石与浮雕技法的组合,尤以一颗单色宝石为主石,周围环绕镶嵌配钻的款式最为典型。作为政治和宣传的手段,浮雕、凹雕设计也成为了拿破仑时代珠宝表达的最优解。
“珠宝后来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工具,王室出访时佩戴的特色珠宝都经过精心选择,既展现本土文化特色又兼顾国际审美,可以说,珠宝也是外交场合的视觉外交手段。”倪献鸥举例说,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赞助的创新珠宝设计,将人文主义思潮融入宝石雕刻;而路易十四偏爱的巴洛克风格,繁复奢华则映射帝国扩张野心,“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都能在王室珠宝中找到最前沿的实践样本,到了拿破仑时代,新古典主义重塑了珠宝的政治寓意,使其从贵族特权转向帝国权威的象征,同时推动珠宝设计与历史叙事深度融合。”
【3】
路易十四、拿破仑之后,第三位在珠宝、时尚领域,能跟他们比肩的是谁?
这位法国末代皇后欧仁妮,国人大多不识,但是在西方,她却是和茜茜公主齐名的时尚icon(偶像),她也是“卢浮宫大劫案”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位,除了被窃贼遗留的那顶损毁严重的皇后冠冕外,欧仁妮的两枚钻石胸针和一顶珍珠冠冕也不知所踪。
欧仁妮是拿破仑三世(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的皇后人,虽未真正加冕,但在1855年巴黎世博会举办前夕,拿破仑三世委托珠宝商为她特制了一顶皇后冠冕(被盗受损严重的那件)——八只黄金帝鹰展翅托起钻石穹顶,1354颗钻石与56颗祖母绿交织成棕榈纹样,顶部饰有钻石圆球与十字架,在外观上与拿破仑三世的皇冠颇为相似。
彼时,法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之中,农业市场不断拓展,铁路网络四通八达,经历了系列现代化改造的巴黎重拾繁荣,成为时尚的中心。基于此,拿破仑三世决心办一场从规模、涵盖领域及参与国数量都远超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大会,向民众和世界呈现一个繁荣、进步、稳定、有序的新帝国形象,从而“改写”人们记忆中那个因战争而动荡不安的法国。
戴上这顶冠冕的欧仁妮皇后,自然成为帝国形象最生动的代言人。冠冕上的鹰和棕榈叶,暗示着一脉相传的拿破仑帝国,通过政变上台的拿破仑三世,借此向各国君主证明其君主身份的合法性,融入欧洲传统君主的圈子。

被盗的欧也妮皇后的冠冕 陈新怡/摄
得益于这顶精妙绝伦的冠冕,珠宝匠布里埃尔·莱蒙涅尔摘得了世博会的银奖,而同一届的金奖则是由时装之父查尔斯·沃斯获得。
查尔斯·沃斯,也是欧仁妮皇后的老熟人。他在这一届世博上,不仅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礼服,还请人一遍又一遍地试穿、走动,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也成为了后来时装模特表演的开端。
查尔斯·沃斯曾为欧仁妮量身定制“上紧下松”的克里诺林裙,在欧洲掀起一阵“公主蓬蓬裙”的风潮。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铭新科普了一下:“在法国,有个不成文的习俗,穿得越正式,配饰越贵重。”
为了匹配克里诺林裙撑的时尚轮廓,欧仁妮皇后爱上了各类与新古典元素结合的自然主题珠宝,这类珠宝大多强调大面积覆盖胸部的花环项链和胸甲式胸针。比如这次遗失的钻石胸针及珍珠冠冕,都展现了自然主义与宫廷奢华的平衡。“欧仁妮皇后强化了珠宝与服装的整体性设计,推动珠宝向装饰性艺术方向发展,并为现代高级定制珠宝奠定基础。”倪献鸥表示。
作为“初代网红”,如今我们报得上名的奢侈品牌,也大多和欧仁妮密切相关。路易·威登曾是她的御用行李打包师,她促使其发明平顶行李箱并成为皇室御用品牌;娇兰引以为傲的蜜蜂设计及“帝王古龙水”是她给予的灵感;作为卡地亚的首位皇室客户,她推动其成为“皇帝的珠宝商”,并介绍高级定制之父查尔斯·沃斯与之合作……
彼时的欧仁妮皇后,是法国各类高级沙龙的常客与焦点。每一次亮相,她的着装都成为巴黎社交圈热议的话题。她与查尔斯·沃斯的密切交往,也让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应运而生,这不仅仅是衣服,更是移动的财富勋章与社会通行证。
【后记】
从路易十四用钻石镶嵌王权,到拿破仑将宝石变为政治手段,再到欧仁妮将珠宝当做国家战略中的一环。我们在卢浮宫劫案的历史背景中打捞,会发现那些沉在网底的碎片与细节,暗藏着法国时尚帝国的初始。
法国时尚帝国的LOGO是建立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全球时尚体系上,这套体系以高级定制(Haute Couture)为核心,强调手工工艺与创新设计。
包铭新举例:“想要成为高级定制的一员,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你的品牌需要在巴黎设有工作室,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设计师以及专职模特,并定期在巴黎举行时装秀或者发布会,并获得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认证。”
为什么要有如此严格的制度?包铭新猜测,或许是为了集中最顶层的资源,通过时尚掌握法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设置了门槛以保持产出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时尚的把控,来突出法国的认可度和话语权,”

被盗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和耳环(局部)倪献鸥/摄
而早在17世纪,路易十四便洞悉了时尚的力量。他将时尚视为一种强大的政治武器,通过要求贵族穿着特定服饰,借此刺激法国本土的奢侈品与纺织业发展。
欧仁妮皇后对时尚的再度发扬,本质上都是法国国家战略的延续与胜利。法国通过将政治理想、经济理性与时尚变迁完美结合,成功地将奢侈品生产系统化、高级化。时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为了法国争夺并最终赢得文化话语权的关键。
正如倪献鸥说的那般,阿波罗长廊里的那些珠宝或冠冕,既是权力结构的物质化表达,又是技术革新的见证,既承载信仰与精神寄托,又体现市场与商业逻辑。所以它们不止是艺术创造的结晶,更是法国文化的活态见证,也是现代时尚涌流的源泉。它们见证了法国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奢侈品王国,并深深嵌入一个帝国的命运轨迹。
一个半世纪之后,在巴黎那个混乱的清晨,欧仁妮皇后冠冕掉落时,那一声咣当——是历史与记忆被破坏的声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