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又有两地发现病例!世卫组织警告:该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

据央视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该病毒由蚊虫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长期疲乏,约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极少数情况下可致命。

世卫组织虫媒病毒项目负责人罗哈斯·阿尔瓦雷斯博士指出,目前法国海外省拉里尤尼翁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疫情态势类似20年前印度洋地区的大规模暴发。亚洲、欧洲多地已报告病例,包括法国和意大利北部。

目前全球已有两种疫苗面世,但主要用于旅行者。世卫正在协助各国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医护培训及疫情监测,并计划成立战略顾问组制定防控建议。专家提醒,防控关键在于控制蚊虫滋生地,尤其是在热带国家和温带高风险地区。

近期

广东佛山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超过3600例

根据最新消息

广州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阳江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广州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7月25日

记者从广州市越秀区

杨箕社区居委会了解到

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目前杨箕社区居委会

对社区进行全面灭蚊作业

杨箕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居民要高度重视,做好防蚊灭蚊,如出现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请及时去梅花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记者从广州市公卫委办公室了解到,7月26日至8月1日广州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全市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责任到人,采取统一高效防蚊灭蚊措施,聚焦房前屋后、垃圾中转站、闲置地块和管理盲点盲区等蚊虫孳生地,强化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动员家家户户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养老院、建筑工地、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等重点场所消杀频次和力度,从源头阻断疾病传播链。

阳江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

据阳江日报记者从阳江市疾控中心获悉,截至7月24日,阳江市共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尚未发现本地续发病例,疫情输入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基孔肯雅热进入高发期。该中心副主任李文杰提醒市民无需过度恐慌,但需增强防控意识,科学防蚊。

“我市尚未发现本地续发病例,疫情输入风险总体可控,但当前高温多雨导致蚊媒密度持续升高,市民仍须提高警惕。”李文杰介绍,目前3例输入病例均已得到妥善救治,病情稳定。他强调,基孔肯雅热虽来势较猛,但可防、可控、可治,科学防蚊、灭蚊是阻断疫情扩散的核心,市民可从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三方面着手。

灭成蚊方面,市民居家可选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家用灭蚊药物。电蚊香使用便捷,睡前提前开启可维持6-8小时药效,使用时需避免置于通风处,保持室内相对封闭以增强效果。灭蚊片可放置在房间角落等蚊虫易出没处,点燃后关闭门窗一段时间。灭蚊喷雾罐则可在黄昏时,对准蚊虫或呈45度仰角向房间各角落喷洒,喷洒后关闭门窗30分钟,之后再通风换气。

清积水是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伊蚊常于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家庭环境中,栽培水培植物的容器需每周换水1次,并彻底清洗内壁,花盆托盘积水要及时倾倒,至少每周清理1次,屋顶积水容器也需及时处理。同时,屋内盛放饮用水的容器要严密加盖,5-7天换1次水。户外环境里,废弃易拉罐、矿泉水瓶等易积水垃圾需密封丢弃,垃圾桶要加盖,暂时闲置的容器应逐一翻转倒放,避免积水。此外,还需定期清理房屋周边的自然积水,如绿化带沟渠、卫生死角等。

防叮咬措施同样不可或缺。家庭可安装纱门、纱窗,仔细检查门窗缝隙,减少蚊虫入室机会。睡眠时使用蚊帐,尤其是有婴儿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睡眠环境。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既减少皮肤裸露,又相对不易吸引蚊子,同时,可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李文杰特别提醒,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者,若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同时,要避免前往树林、草丛等蚊虫密集场所,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傍晚日落前2小时等蚊子活跃高峰时段,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此外,建议市民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灭蚊行动,共同营造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降低蚊虫密度,从源头预防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来源:央视新闻、南方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科技   广东   病例   两地   病毒   组织   发现   全球   灭蚊   蚊虫   积水   疫情   阳江   容器   阳江市   多雨   市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