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贪官刘青山的一张全家福,生活奢靡口味刁钻,人丁兴旺实属少见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你是不是也看过那张照片?黑白的,画质模糊,背景是一栋老洋房,镜头前站着一个穿着呢子大衣的男人,身后是他温顺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乍一看,这家人其乐融融,像极了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的模样。可谁能想到,这样一张平静的全家福,背后藏着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惊心动魄的一场反腐风暴。

他是刘青山。曾经的抗战英雄,建国功臣,在天津、石家庄两地呼风唤雨。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因贪污受贿、骄奢淫逸,成为了新中国首位被枪决的高级干部。而那张全家福,不过是他罪行暴露前短暂的安宁。

这张照片怎么拍的?为什么拍?他知道自己会走到这一步吗?还有,那三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今天就从这张照片说起,拨开历史的尘埃,看看一个大贪官是如何一步步变了样的。

刘青山不是一开始就坏的。相反,他早年吃过的苦,换成今天说法,那叫“骨子里刻着穷”。

1914年出生在河北安国的一个雇农家庭,父亲早逝,十二岁那年就被迫辍学,给地主干长工。那个年代,孩子不是挑水就是拎粪,他却早早挑起一家人的生计。

15岁,他入党了。是被地下党员徐云甫领进门的。当时的安国县,能找到一个识字的都算稀奇,何况是党员。这一下,他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从那以后,他一路往上爬。打游击、跑交通线、做组织工作,冀中、任河、八地委……脚底永远是泥,身上永远是灰。

要不是后来出事,很多人可能会记住他“革命前辈”的身份,而不是“共和国第一贪官”的骂名。可人就是这样,越到高处,越难守住那颗心。

1949年,他被任命为天津地委书记,地位一下子高了。刚上任那会儿,他还真是个“清白人”。

有一次中央发津贴,他一分没留,全部捐了出去,说是“组织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不能把革命丢在钱上”。谁都没想到,转折来得这么快。

1950年春天,一个商人送了他一块进口手表。不到一个巴掌大小,却是他命运的转向盘。他收了,这事没人知道,也没人追问,但从那一刻起,他的心变了。

不久以后,他搬进了马场道18号的洋楼,说是“养病”,实则避开日常办公,成了“刘公馆”。

原来那是伪满时期汉奸留下的产业,住进去前他花了不少钱装修,一砖一瓦都是精挑细选。窗帘要进口天鹅绒,家具要实木雕花,连地毯都从上海特地调来。

他嫌地委配的吉普车“破破烂烂”,直接用三亿旧币从香港搞来两辆大轿车。有人说是别克牌,有人说是美国通用,总之,老百姓一辈子都没见过的车,在他家门口晃晃悠悠停了下来。

要说住得好,开得好,也许还能说是“劳苦功高”,可他在吃上也没让人省心。

刘青山口味刁钻已经传成了段子。冬天,他要吃韭菜馅饺子,但不许真的有韭菜。你问怎么做?厨子先包好饺子,把整根韭菜塞进去,煮熟后再抽出来,只留韭菜味。

他还要吃反季节蔬菜。北京暖棚里刚长出几根黄瓜,他就得第一时间尝。每天饭菜要分三档:自己吃的、家里人吃的、下人吃的。自己那一份,必须色香味俱全,连米粒都得挑。

有人劝他节约点。他说了句让人背脊发凉的话:“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享受一点还不应当吗?”这句话,他说多了,还真信了。

从1950年起,刘青山的腐败就不再是“小打小闹”了。他开始动用国家的钱。第一次,是挪用机场建设款。

天津要建军用机场,中央拨款80亿旧币,他和张子善硬生生挪走了10亿,开了个贸易公司去倒买倒卖。

之后河北闹旱灾,国家拨了40亿赈灾款。他又扣下了20亿。灾民饿得啃树皮,他家餐桌上的鱼翅汤还在冒泡。

更没人想到,他连烈士家属的救济粮都不放过。干部家属的口粮、棉衣,有一部分被他“调拨”回了刘公馆。

治河工程上,他压人工资,降伙食标准,还虚报工人数量,把节省下来的钱填进自己的腰包。银行贷款也骗。他拿着身份去银行借钱,说是“发展地方经济”,结果拿去投机。

就是这一系列操作,让他和张子善两人,短短两年贪了171亿旧币。那是什么概念?差不多能买一吨黄金,能供五十万人吃一个月饭。

那张全家福,就是在这期间拍的。1951年秋末,他和妻子范勇,还有三个孩子:刘铁骑、刘铁甲、刘铁兵,一起站在洋楼前合了个影。大儿子10岁,最小的才1岁。

照片里,谁都笑得很轻松,好像生活里没有一点阴影。可那时,他已经吸上了鸦片,每月毒资三亿旧币。外头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身边的人也越来越怕。

老战友李克才终于受不了了。在河北党代会上,他站出来当众揭发刘青山。那一刻,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人想到,刘青山会是第一个被点名的“老虎”。

1951年冬,刘青山从国外考察回来,刚下飞机就被捕了。张子善比他早几天被带走。两人一前一后,进了保定看守所。

党内处理极快。12月4日,省委决议开除党籍。毛主席亲自表态:“正因为他们两个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

到了1952年2月10日,公审大会在保定市体育场举行。万人围观,气氛凝重。审判完,刘青山和张子善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他们死后,刘青山的妻子范勇带着孩子搬回了老家安国。生活一落千丈。

长子刘铁骑考上清华,却因为“出身问题”放弃了资格,改学医。三个孩子,从此背着“贪官之子”的标签,走得比谁都艰难。

刘青山案的震动是全国性的。它直接推动了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的出台,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反腐法律。

这就是共和国反腐第一案。它告诉我们,再大的功劳,也抵不过一次堕落;再高的位置,也压不住一个贪字。


刘青山的故事,不是简单的“贪官落马”,而是一个警示。他曾是贫苦出身、革命起家的“人民儿子”,却最终走上了“人民的敌人”这条路。

他的一生,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复杂,也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决心。那张全家福,成了讽刺。镜头定格了他短暂的幸福,却没能挡住命运的清算。

如果说刘青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堕落,那么枪响之后的清算,就是对那个时代最有力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人丁兴旺   刁钻   奢靡   全家福   贪官   少见   口味   刘青山   旧币   安国   韭菜   说是   孩子   地委   河北   天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