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从国家政策到产业实践,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算电协同)成为高频热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新格局。12月11日,算电协同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这一会议将汇集政策制定者、电网企业、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共同探讨算电协同的实施路径和商机。

当前,AI算力需求正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相关电力需求将从2022年的460太瓦时猛增至2026年的620-1050太瓦时。 中国情况尤为严峻,中金公司测算,到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量比重约4%。
这种增长已接近电网承载极限。以ChatGPT为例,一次搜索的耗电量是传统搜索的10倍以上。训练单个大语言模型的耗电量相当于13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当AI算力集群步入“万卡时代”,单机柜功率突破200kW,传统的风冷系统已触及散热极限。
高能耗不仅制约AI发展,更带来严峻环境挑战。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将显著上升。 正是这种紧迫性,促使政企学研各界加速探索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新路径。

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7年和2030年两阶段目标。 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施意见》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等八大应用场景。 这一顶层设计为算电协同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国家数据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要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把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这些政策共同构筑了算电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

绿电直供是当前最主流的算电协同模式。和林格尔新区成功实践了全国首个“点对点”绿电直供基地,36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光储一体化系统,通过专用线路直供数据中心。 该模式使数据中心绿电占比突破85%,实现了“源-荷”直连。
怀来合盈数据科技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将距离算力中心150公里左右的9个风光电场进行聚合管理,实现地市级就近供电。 2024年上半年绿电生产4.5亿度,为实现新建算力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目标提供支撑。
虚拟电厂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分布式资源,使数据中心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电网的灵活调节者。 中国电信青海大数据中心通过此模式,实现了对电网的柔性响应。
技术和市场协同模式通过液冷技术、AI调优等手段提升能效。 远景能源的AI交易智能体,能够精准预测电价并自动生成交易策略,峰谷价差预测准确率达到95%。

众智科技(301361):公司主营控制器和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在储能和能源管理领域有技术积累。算电协同推进将增加对智能发电控制系统的需求。
科泰电源(300153):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系统供应商,在储能和能源管理方面有布局。算电协同发展将带动公司业务增长。
中利集团(002309):公司专注于电缆制造,在绿色能源领域有布局。算电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将增加对特种电缆的需求。
科远智慧(002380):公司业务涵盖工业自动化和智慧能源管理,在电力系统智能化领域有丰富经验。算电协同需要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公司有望受益。
恒华科技(300365):电网信息化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在电力系统数字化领域技术积累深厚。算电协同需要强大的软件平台支撑,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上能电气(300827):光伏逆变器和储能设备供应商,在绿色能源领域有完善布局。算电协同对绿色电力需求巨大,公司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
朗科科技(300042):公司业务涵盖存储产品和新能源,在能源管理领域有技术储备。算电协同需要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随着12月11日算电协同发展论坛的举办,这一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关注度提升。从政策推动到产业实践,算电协同正在成为解决AI能耗瓶颈的关键路径,为相关企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