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一个国民党将军,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给共产党送情报?当他在台湾的监狱里等待死刑时,那个曾经约定用铜镇纸作为信物的人,正在千里之外拼尽全力想把他救出来。

那半块被他藏在口袋里的铜屑,见证了一段怎样的生死情谊?
1948年的香港还笼罩在内战的阴云下,一间不起眼的茶馆里坐着两个人。
李克农把玩着手中的铜镇纸,这东西表面刻着一个"石"字,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暗沉的光。
他把镇纸推到对面那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中年男人面前。
吴石接过这块铜镇纸的时候,手指摩挲着上面的字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从此以后他的命运就和这块冰冷的铜片绑在一起了。
李克农当着他的面把镇纸掰成两半,一半给了吴石,一半自己留着。

这个简单的动作像是某种仪式,两个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一起。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两人就已经见过面了。
1937年的南京陆军大学,吴石是那里的教官。
有一次他去何遂家里做客,就在那个普通的客厅里,何遂把李克农介绍给了他。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偶然的相遇会在十年后演变成一段传奇。
1949年8月的上海,愚园路上梧桐树的影子斜斜地印在地上。
吴石提着一个不起眼的公文包,里面装着足以改变战局的东西——台湾的防务情报。
他走进一栋老洋房,李克农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

吴石把那些标注着军事部署的地图铺在桌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数字记录着台湾、金门、马祖的每一处防御要点。
李克农仔细地看着这些情报,他知道这些东西有多么贵重,也知道吴石为了弄到这些冒了多大的险。
两个人商定了暗号,李克农的代号是"农",吴石的代号是"玉"。
这两个字听起来平常,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它们会在无数封秘密电报里出现,成为连接大陆和台湾的隐秘纽带。
吴石临走前,李克农握着他的手说了很多话,但最核心的意思只有一个——保重。
1949年深秋的台北,吴石已经坐上了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位置。
这个职位给了他接触核心机密的机会,也让他置身于更大的危险之中。

每天他都要在办公室里处理各种文件,哪些部队驻扎在什么位置,军火库存有多少,指挥系统是如何运转的,这些信息在他脑子里过一遍,晚上回到家就要想办法记录下来。
他发出的第37份情报详细记录了台湾军队的最新部署情况。
这些情报通过各种隐蔽的渠道送到大陆,每一份都凝结着吴石的心血和冒险。
他知道自己在走钢丝,脚下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这个职位带来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白天他要装作忠心耿耿的国民党将领,参加各种会议,和其他军官推杯换盏。

晚上回到家,他要把白天看到的、听到的整理出来,用最隐蔽的方式传递出去。
这种双重生活撕扯着他的神经,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1950年1月29日,对李克农来说是个噩梦般的日子。
蔡孝乾变节了。
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李克农整个人都僵住了。

蔡孝乾掌握着台湾地下组织的大量信息,他的叛变意味着无数潜伏人员将面临生命危险,吴石首当其冲。
李克农立刻启动了紧急营救预案。
他派人去香港发报,试图联络吴石让他赶紧撤离。
发报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快地敲打着,滴滴答答的声音在深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些摩尔斯电码承载着李克农的焦虑,每一个点和横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电波被干扰了。
台湾方面加强了电讯监控,那些救命的信号根本传不到吴石那里。
李克农盯着没有回音的电台,心一点点沉下去。

他知道留给吴石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想别的办法。
第一次营救行动选择了海路。
李克农安排了一艘伪装成渔船的小船,计划在夜色掩护下接近台湾海岸,把吴石接出来。
船上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摸黑出海,船头破开海面激起的浪花在月光下泛着白光。
快接近约定地点的时候,巡逻艇的探照灯突然扫了过来。
那道刺眼的光柱像是死神的目光,在漆黑的海面上来回扫射。

渔船上的人屏住呼吸,发动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
巡逻艇越来越近,他们不得不调转船头,消失在茫茫海面上。
第二次营救想走陆路和空路。
李克农派人去台湾的港口、机场踩点,想找出一条能把吴石送出来的路。
他们发现每个可能的出口都被严密监控着,国民党特务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个关卡。
就连通往郊区的小路都有人盯着,任何异常举动都会引起怀疑。
李克农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着台湾的地图,上面用红笔画满了标记。
每一个叉号都代表一条此路不通,每一个圆圈都意味着危险重重。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试图找出一条生路,但现实残酷地告诉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1950年3月初,吴石被捕的消息传到大陆。
李克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
他还在努力,还在想办法,但他心里明白,吴石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吴石在监狱里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他的口袋里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家人的照片,另一样是那半块铜屑。
那块铜屑已经被他摩挲得光滑了,边缘还带着体温。
这是他和李克农信任的证明,也是他坚持到最后的精神支柱。
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穿着囚衣站在那里,台湾的阳光刺眼而炽热。
行刑的时候,他的眼睛望向北方,那个方向是大陆,是他为之奋斗的新中国。
子弹击穿身体的那一刻,他口袋里的铜屑和照片还紧紧贴着他的胸口。
李克农得知吴石牺牲的消息后,把那半块铜镇纸拿出来,用布慢慢地擦拭。
他把铜镇纸擦得锃亮,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起来。
这块铜片陪伴了他余下的岁月,每次看到它,李克农都会想起那个在台湾孤军奋战的英雄。
吴石牺牲后,李克农经常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发呆。

桌上的那块铜镇纸被他擦了一遍又一遍,铜的表面映出他苍老的脸。
他会想起1948年香港那个茶馆,想起把铜镇纸掰成两半的那个瞬间,也会想起1949年上海愚园路那次见面,吴石把情报交给他时坚定的眼神。
37份情报,每一份都是吴石用命换来的。
那些标注着军事部署的地图,那些记录着人员名单的文件,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金门、马祖的防御漏洞,台湾军队的调动规律,这些信息帮助解放军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判断。
吴石的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
他传递的情报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他用生命守护的理想最终变成了现实。

李克农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会为失去这样一位战友而痛心。
那些失败的营救行动,那些被干扰的电波,那些被探照灯照亮的渔船,都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铜镇纸一直陪伴着李克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这块被掰成两半的铜片,一半埋在了台北的土地下,一半留在了大陆。
它们永远无法重新合在一起,就像吴石和李克农再也无法重逢。
这块铜片见证了一段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也见证了两个革命者之间超越生死的情谊。
吴石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日期,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书写的。

他在台湾孤军奋战,李克农在大陆全力营救,两个人虽然最终没能再见面,但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共同的信仰。
那块被掰成两半的铜镇纸,成了这段历史最好的注脚。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档案 《李克农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隐蔽战线春秋——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台湾国史馆档案资料 《中共中央调查部史料选编》(内部资料)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