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最后一天,周末。
走在中小学附近的街道上,熟悉的拥堵与喧闹又一次回归。
车流缓慢,人声嘈杂,可家长们的脸上几乎看不到烦躁。他们的注意力,早已全部投向了另一件事——孩子的学习。
如今,教育成了一个家庭最核心的话题。孩子是希望,是未来,一切都是为了他们。
校门口“午托”“全科辅导”“初高中衔接”的广告牌鳞次栉比。尽管政策一再规范、限制补课,但家长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仍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进各式各样的辅导机构。
而这其中,“衔接班”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像一剂“提前注射的疫苗”,承诺让孩子赢在起点。但很少有人问:我的孩子,真的需要吗?
记得八年前,我的女儿刚踏入高中。那时,她明显感到了不适应——知识难度大了,思维要求高了,许多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老师就已经讲到了下一章。
她回家有些沮丧地说:“同学们好像都听懂了,就我还懵着。”后来才知道,班里大部分孩子暑假都上了衔接班,提前学过了一遍。
我安慰她:别急,他们只是先跑了一小步,不代表一直能领先。每个人适应节奏不同,给自己一点时间。果然,一个月后的月考,格局悄然改变:有些提前学习的孩子开始出现疲态,反而是一些靠自己摸索、稳步跟进的同学,渐渐崭露头头角。
我所反思的,也正是这一点:衔接班,或许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
有些孩子自律性不强,提前学反而容易导致正式上课时分心,觉得“反正我都学过”;还有些孩子学习方式偏慢热,需要更多内化和理解的时间,被推着跑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专注与信心。
我们让孩子上课外班,最终目的不该是“多学一点”,而是“学会怎么学”。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作为支撑,提前灌输的知识就像沙上建塔,越高越不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小学靠补课成绩不错,到了初中却跟不住;初中勉强跟上,高中就直接滑坡——他们一直在学“知识”,却始终没有学会“学习”。
真正有用的,不是提前跑,而是跑得稳、跑得久。能够自主安排时间、会总结方法、懂得调整状态,这些能力,远比多刷几道题、多背几个公式重要。
又是一个开学季。或许我们可以停下来,仔细看看自己的孩子:他是否需要那份“提前”?他是否适合那种节奏?
教育不是一场统一的短跑,而是一次个性化的长跑。有时候,不抢跑的孩子,反而看得更清楚,跑得更从容。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