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号称能“吃人”的草地,时隔80多年,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1935年8月,红军兵分两路,一头扎进了当地人闻之色变的川西北大沼泽。

接下来的七天,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考验:16000千名战士倒下,平均每天超过2000人失去生命。

这不是战斗减员,而是被大自然活生生吞噬。

今天,这片曾经被称为“吃人”的草原,已是汽车畅行、牧民安居的富饶之地,80多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信息来源:《央广军事》

、一条本不该走的路,成了一场无从选择的豪赌

1935年,红军本不必踏入这片绝地。

按毛主席的设想,攻下松潘县城,从川北入甘肃,是一条相对稳妥的生路,可红四方面军的负责人张国焘,心思不在北上,而在于另立山头。

他的野心与拖延,给了国民党军近两个月的喘息,等红军回过神,松潘一线早已是铜墙铁壁,几十万大军围堵,苍蝇都飞不出去。

前方是国民党高层断言“有去无回”的天险,背后是紧追不舍的枪炮,唯一的缝隙,指向了这片当地人闻之色变的川西北大沼泽。

1935年8月的风,早已把选择揉碎在川西北的云雾里。

当中央红军兵分左右两路纵队,将草鞋深深陷进日干乔大沼泽的那一刻起,这支队伍便一头扎进了被称为 "死亡禁区" 的绝境。

泥浆下潜伏着吞噬生命的暗流,野草间弥漫着瘴气凝成的迷雾,而他们别无退路,只能用脚掌在泥泞里拓出通往黎明的轨迹。

、当死亡成为日常,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那7天,究竟有多残酷?

长征全程,红军非战斗减员约56000千人,仅仅走过这片草地,就倒下了16000人,这不是战斗,这是被大自然活生生吞噬。

最大的敌人,是脚下,看似平坦的草甸,一脚踩空,冰冷刺骨的泥浆便没过膝盖,死死拽住你的脚踝,你越挣扎,它吞得越快。

战友们手拉着手去拽,可那泥潭的吸力大得吓人,十几个人都拔不出来,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你面前慢慢消失。

另一个敌人,是饥饿,中央要求每人备足15斤干粮,可去哪儿找?当地藏民自己都靠挖野菜果腹,刮地三尺也凑不出多少粮食。

多数战士揣着一点青稞面,三天就见了底,于是,皮带、皮鞋、马鞍子,一切皮质的东西都被扔进锅里。

牛皮用开水反复煮,煮到半软,嚼起来像啃一块硬木头,难以下咽,但能骗过肚子的哀嚎,让你再多走几步。

更可怕的是寒冷与疾病,白天穿着单衣在泥水里跋涉,体力消耗巨大,夜里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个人只能像动物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取暖。

可第二天清晨,抱团的人里,总有几个再也醒不过来,脸上还凝着一层白霜。

草地里的水,混着腐草和动物尸体的臭味,喝下去就上吐下泻,可不喝,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周总理也在这片草地上一度病危,命悬一线。

许多战士误食了毒芹,腹痛抽搐,蜷缩在泥地里,就这么永远留下了。

、用16000条命,趟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1935年8月21日,当衣衫褴褛的队伍终于走出草地时,彭德怀回头望着那片绿色的坟场,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

“我们是用战士的生命,在这片草地上趟出了一条路。”

80多年后,这条用命换来的路,早已换了人间。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这片草地不再“吃人”,专家们进驻,开挖排水渠,像搭积木一样铺设草砖,把沼泽变成能耕种、能放牧的坚实土地。

当年一脚能陷半米深的泥潭,如今汽车可以畅行无阻。

2017年,若尔盖草原通了机场,红军当年用命走了七天的路,如今半小时的航程就能飞越。

、帐篷换了砖房,牧歌连上了互联网

土地变了,人的日子也变了。

在唐克镇,68岁的牧民指着自家的砖瓦房,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过去住牛毛帐篷,冬天四面漏风,夏天外面大雨屋里小雨。

现在,新房里通了电,连了网,孙子在家就能上着网课看世界。

政府推行“生态移民”,把住在高寒危险地带的牧民,迁到统一规划的安置点,免费提供住房和牲畜棚圈。

曾经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场,经过禁牧、休牧、补种,又恢复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

这片草原,成了黑颈鹤的家园,也成了“中国最美湿地”,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色课堂。

一条条“长征之路”旅游专线,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

他们在纪念碑前,听讲解员讲那个把最后半块饼让给战友的小红军,讲那个为救人而陷进泥潭的班长。

历史的苦难,如今成了当地人致富的“红色饭”,这片土地,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有些精神,比脚下的土地更坚实

站在草原的高地上,远处是缓缓转动的白色风力发电机,近处是悠闲吃草的牦牛群,你很难把这片安宁的景象,和史料里那个步步惊心的死亡陷阱联系起来。

史料里写着,战士们互相打气:“走出草地就是胜利!”

他们当年所说的胜利,是活下去,而今天我们才明白,他们用生命趟过的,何止是一片草地,更是中国革命最黑暗、最没有希望的一段路。

国民党军官当年想不通,为什么红军能从这片“有去无回”的绝地里走出来。

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理解,让一支军队不可战胜的,从来不是什么战术,而是一种近乎天真的信念——“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种信念,能让在无路之处,走出一条路来。

日干乔大沼泽,后来由周总理亲自命名为 "红原县",这片曾让无数生命消逝的土地,如今依旧绿草如毯,深深烙印着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那些未能见证今日朝阳的身影,却用穿越黑暗的跋涉,为后来者铺就了追光的路径,如今每一缕照耀大地的光芒,都凝结着他们踏碎泥泞时播撒的星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草地   模样   时期   多年   红军   沼泽   松潘   生命   土地   牧民   泥潭   草原   战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