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日本何以在二战后迅速走向复兴?

1961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2%。但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个数字只是日本的常规水平。

说到这儿,或许有人会好奇——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自主权的战败国,是如何做到能够在二战后的短短二十年后就迅速脱离了战争阴霾,经济得以井喷式发展?

讨论这一选题的文章,通常会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匹配”的大政方针之外,负责执行的“人”也是个值得考虑的关键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时期的日本人身上,都存在着哪些特质?

对此,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曾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做出了颇有见地的分析,相信他的论述能够给打大家一些思考。

日本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

1)谁是吉田茂?

吉田茂(1878—1967),历任日本第45任、第48任、第49任、第50任、第51任首相,被誉为日本战后最成功的首相之一。

一方面,他亲自参与并见证了和平宪法的制定,对日媾和以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对日本战后复兴道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另一方面,他推行的“教育兴国”以及“拒绝重整军备,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政策,对日本的重新崛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首相的池田勇人与佐藤荣作,都是吉田茂的得意门生;而由他打造的“极度亲美”以及“以国家发展为重心”的路线,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日本。

演讲中的吉田茂

2)坚忍、勤奋与好学

与明治日本相似,战后的日本也面临着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但也展现出了应对挑战的决心与行动力,并在外来压力下进行了深刻的自我革新。

每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明,都蕴含着应对变化的勇气。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明治时代的日本人并未选择固步自封,而是果断地放下了固有的习惯,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要素。

同样,在二战结束后,面对战败与被占领的现实,日本社会也并未采取消极抵抗或虚伪应对的态度,而是以务实和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了占领军推动的各项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家重建之路。

麦克阿瑟与裕仁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性格中最值得称道的,与其说是具有乐天精神,倒不如说是那种敢于直面现实、坚韧不拔的意志。

一旦确立目标,他们就能够展现出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轻言放弃,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也因而倍显珍贵。

这种特质源于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不惧承认错误、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

就像幕末武士们在尝试“攘夷”失败后,主动学习西欧的优点,毅然开港,战后的日本人也学习了敌人的优越。

日本开国后,抵达横滨的各国商船

当然,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顽强的奋斗精神,同样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始终闪耀着一种乐天主义的光芒——那是对未来始终怀抱希望的生命力。

二战结束后的两三年,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然而,即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希望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许多公务员因房屋被毁而无家可归,只能睡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清晨醒来又要为粮食短缺而奔波,但他们依然坚信:日本一定拥有光明的未来。

同样令人动容的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坚守。即便没有教室,只能在露天环境下授课,那些教师依然堪称最优秀的引路人。

因为他们深信,教育才是重建日本最根本的动力。

战后的东京,一片狼藉

可以说,勤奋刻苦已经成为了日本民族的底色,特有的进取心与竞争意识一直推动着日本人不断向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动将自身置于全球视野中,积极吸收世界的先进经验。

二战结束后,日本派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如同维新时期一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海外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们欣赏美国人的实干精神、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德国精湛的工业制造水平,以及丹麦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观察与反思之后,他们下定决心,要虚心学习那些日本所欠缺的优长。

尽管日本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急于求成的一面,但骨子里的乐观性格,使得他们总能保持昂扬的锐气。正是这种不懈的进取精神,使得日本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吸收全球技术革命的成果,走向复苏与繁荣的道路。

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此之外,教育也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也是日本现代化道路最显著的特征。

得益于完善的教育体系,明治时代的日本人能够系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通过教育锻炼出应对各种困难与危机的强大能力。

在战后重建进程中,教育再次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尽管战争使日本失去了大量物质财富,但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国民素质和创造力却得以保存。

教育改革虽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其积极影响更为深远。日本拥有令世界羡慕的高素质劳动力,这正是教育成效最直接的体现。

1948年的日本小学

当然,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也存在一定的历史机遇。

例如,在日本经济即将起飞的关键时期,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单,显著拉动了出口增长。

总而言之,一些在战前被视为制约日本发展的不利条件,在战后都发生了积极转变,反而成为推动日本前进的有利因素。

3)充分活用各种“有利条件”

日本人历来崇尚节约美德,面对自然资源匮乏的客观条件,他们在降低运输成本方面下足了功夫。于是,通畅发达的海上航运与高效的铁路干线网络,巧妙地将全国各区域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结起来。

50年代初的日本

这个国家呈狭长的岛屿形态,这种地形为运输体系带来双重便利:

一方面,沿海岸线修建的铁路和公路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效运输动脉;另一方面,在主要交通干线周边集中布局生产活动,既节约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强化了产业协同效应。

当然,这种空间利用智慧早有渊源。

早在德川时代,日本人就通过发展沿岸航运构建了全国性的经济网络。到了明治时期,这套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一言概之,承袭自古代的航运体系以及明治时期兴建的铁路网络,共同构成了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运输支撑。可以说,日本地理条件中的一些固有局限,反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转化为了独特优势。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正式通车

更值得称道的,无疑是日本对交通体系的持续创新。

当许多早期工业化国家的铁路建设陷入停滞时,日本的铁路事业依然保持着活力。特别是新干线的建成,将东京至大阪的行程缩短到了三小时,这正是日本人善于学习借鉴的典型体现——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超越。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这个岛国海岸线漫长,天然良港众多,同时受多山少平原地形的制约,其城市和工业布局自然集中于沿海地带。这种地理特征,使日本能够充分利用海运进行大宗商品贸易。

随着大型油轮和专业化货船的普及,日本的海运优势愈发凸显。而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推进后,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日本交通地图

此外,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给资源匮乏的日本带来新的机遇。

一方面,原材料在国际贸易中重要性的相对下降,对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日本极为有利。比如新材料的成功研发,使得橡胶等传统原料的全球需求逐渐减少了。

另一方面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使得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的供应更以充足。作为买方的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国内资源短缺的制约得以缓解。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的人口规模也构成其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虽然日本人口总量较大,但得益于国民教育水平高,这些人口形成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从经济规模效益角度看,一亿左右的人口数量,恰好可以形成一个理想的市场规模以及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

老照片中的日本工厂

战后初期的日本,同时还迎来了一个特殊的人口结构"窗口期"。

伴随着大批士兵的复员回国,日本一度出现看生育高峰,但随着节育措施的推广,出生率很快得到控制。这种人口变动带来一个关键结果,在社会年龄结构中,青壮年群体占据了较高比例,而非需要抚养的幼童。

尽管这一人口红利期是暂时的,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量适龄劳动人口的存在,使日本得以将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消费性支出,从而有力推动了资本积累和经济重建。

当然,日本在战后所遇到的这些条件,最终之所以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日本国民一直具备着勤奋进取的精神。

坦诚说,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将战后的种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发展机遇,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天助自助者”的古训。

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

当然,战后的经济发展,政治上的贡献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政府只是单一地采取几项重要的措施:在战后决心实行自主,并强迫国民过艰苦的生活;在签订合约的前后,坚持把重点放在建设日本经济之上。

根据这些措施,日本把精力放在了国内坚实可靠的发展建设当中,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60年代的一路狂飙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的发展极为迅猛。

基于将国民关注的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池田勇人内阁于1960年提出了颇具雄心壮志的“收入倍增计划”,宣称“使国民收入在10年里翻一番”。

现实情况是,日本的名义GDP在1955年到1970年期间,几乎每5年就翻一番。例如1960年的名义GDP是1955年的1.9倍,1965年是1960年的2倍,1970年是1965年的2.2倍。

除此之外,从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后半期,日本一直保持着实际GDP年平均10%的增长率;1955—197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同样高达9.6%。

池田勇人内阁成员合影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本质上就是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发展的过程。

1950年,日本的农业与林业从业者占到了49%,到1965年时减少到了22%,再到60年代后半期更是降至12%。

作为对比,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出了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1950年,制造业从业者只有18%;等到了60年代末,已经涨到了25%以上。在1950—1960年间,制造业产量增长了5.5倍。在1960—1970年间,这一数据又继续增加了3.4倍。

这两个10年期间,日本的钢铁产量分别增长了4.3倍和4.7倍。数据显示,50年代日本的钢铁产量完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等到了60年代已经难分伯仲了。

除此之外,日本的制造业也掀起了建设高潮。

资料显示,各地纷纷建起了大规模的钢铁厂,以原油为原材料的化工厂被复杂的输油管道连接起来,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

日本不同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1950年城乡人口比例为6∶10,到了1965年,这个数字转变为21∶10。

相应地,社会基础设施也迅速完备起来,市郊兴建起大量的住宅小区,道路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1950年,全国铺设的国道只有不到2000公里,到1965年已经增至16500公里以上。

东京奥运会开幕的1964年,东京的公路和地铁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就在这一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1968年,东名高速公路的东京到厚木之间路段正式开通,亚洲第一栋高度超过150米的超高层大厦——霞关大厦宣告建成。

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80年代的泡沫时代,还是在“失去20年”的后泡沫时期,日本经济增长在带来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从未衍生出巨大的贫富差距。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超过6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在我看来,这一经验非常值得也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的中国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他山之石   日本   战后   走向   日本人   年代   明治   东京   经济   人口   精神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