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报案说军马吃她粟谷,石敬瑭:先杀马,找不到粟谷就将她杀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一个普通农妇跑去报案,说军队的马偷吃了她家晒在门口的粟谷。

结果呢,当地大官石敬瑭听了,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把马杀了,剖开肚子瞧瞧有没有粟谷。

要是真有,军士得赔命;要是没有,这农妇就得被砍头。

你说这事儿玄不玄?

最后马肚子里啥也没找着,农妇就被处死了。

这案子听着简单,可背后藏着五代十国那会儿社会乱糟糟的真相,还有石敬瑭这个人的狠劲儿跟算计。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桩奇案,顺便挖挖它折射出来的历史味儿。

这事儿得从五代十国那段乱世说起。

那是公元907年到960年之间,中原大地跟被打碎的盘子似的,分成好几块,各个政权你打我我打你,皇帝换得比衣服还勤快。

老百姓日子苦得不行,种点粮食不容易,军队到处跑,纪律也松散,军民之间的小摩擦多了去了。

石敬瑭呢,就是这乱世里蹦出来的一号人物。

他早年靠着打仗的本事和对后唐皇帝的忠心,混成了河东节度使,管着太原那一带。

这地方挺要紧,北边挨着契丹人,得防着他们南下抢地盘,南边还得稳住后唐朝廷的局面。

石敬瑭管事儿的时候,喜欢自己上手断案,用特别狠的法子立威,这农妇告军马的案子就是其中一出。

案子是这样的,一个农妇在家门口晒粟谷,那年头粟谷可是金贵东西,丢一点儿都心疼得要命。

碰巧有军队路过,一匹军马被拴在附近,农妇一看马离她粮食近,就怀疑马偷吃了。

她没真瞧见马下嘴,可粮食对她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闪失。

她找军士理论,军士死活不认,说自个儿的马训练有素,不会随便啃地上的东西。

俩人吵翻了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闹到了官府那儿。

地方官一看,这事儿不好办。

农妇一口咬定马吃了,军士一口咬定没吃,没人瞧见真凭实据,咋判啊?

那时候河东这地儿,军民关系本来就紧张,处理不好容易出大乱子。

官儿们不敢随便下结论,就把案子推给了石敬瑭。

石敬瑭听了双方的说法,农妇喊冤,军士喊屈,他也没拖泥带水,直接拍板:杀马,剖腹查,要是有粟谷,军士死;要是没粟谷,农妇死。

这决定一出,旁边的人都傻眼了。

军士急了,说马是军队的命根子,杀了马他回去没法交代。

可石敬瑭不听,硬是让人把马拉出去宰了。

结果剖开一看,马肚子里啥也没有,干干净净。

没辙,农妇被定了诬告罪,拉出去砍了。

这案子听着挺吓人,石敬瑭咋就这么狠呢?

其实他有他的算盘。

五代那会儿,社会乱,法律执行也没个准谱,地方官要管住人,就得靠硬手段。

石敬瑭管河东,军队是他的命根子,可老百姓也不能不管。

他用这么极端的法子,一来是告诉大家,他眼里揉不得沙子,谁敢乱说话没证据就得付出代价;二来也是敲打军队,别仗着人多势众欺负百姓。

这案子一传开,河东地面上的人都老实了,谁还敢随便告状啊?

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真凭实据。

再说石敬瑭这人,他不是光靠狠劲儿出名的。

他后来能当上后晋的皇帝,跟他的脑子跟手腕也脱不了干系。

那会儿后唐朝廷乱成一锅粥,皇帝李从珂对他不放心,他一看形势不对,就找了个大靠山——北边的契丹人。

936年,他跟契丹搭上线,许诺把燕云十六州割出去,每年再送30万匹丝绸,换来契丹的兵帮他打天下。

同年11月,他在太原南边让契丹封他当了皇帝,建了个后晋王朝。

这事儿在历史上争议大了去了,有人说他有魄力,能屈能伸;有人骂他是汉奸,把中原的屏障拱手让人。

甭管咋说,他靠这招当上了皇帝,把国都定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稳住了自己的江山。

当了皇帝后,石敬瑭也没闲着。

他知道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不稳,得赶紧干点实事。

他手下有个叫桑维翰的大臣,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安抚地方势力、练兵、搞农业、促商贸啥的。

他自己也挺节俭,不爱铺张浪费,宫里日子过得挺朴实。

他还喜欢盯着司法的事儿,确保案子断得公平,行政效率也得跟上。

这种管法跟他在河东杀马断案的路子差不多,都是奔着稳住局面去的。

他还特别看重孝道,谁不孝他就收拾谁。

有回在常山,俩兄弟因为卖地价钱吵起来,一个拦着不让卖,石敬瑭判拦着的有错,抽了一顿鞭子,把地卖给了出价高的人。

这法子听着糙,可买卖公平了,商贸也活了。

他还减了点税,支持开荒种地,让老百姓喘口气。

后晋那几年,经济还真缓过来了点。

不过,他这皇帝当得也不顺当。

国内有人不服他,937年魏州的范延光造反,他派兵压下去,范延光扛不住投降了。

他先不答应,后来还是收了范延光,给了个官儿当。

这事儿看出他既有硬的一面,也有拉拢人的心眼儿。

可更大的麻烦在北边,他跟契丹的关系让不少人看不下去。

尤其是安重荣这号人物,原先是个军头,做事利索,还因为射杀不孝的继母出过名。

他觉得石敬瑭对契丹低三下四是奇耻大辱,941年杀了契丹使者,942年拉着吐谷浑一块反了。

石敬瑭派杜重威带兵收拾,安重荣没顶住,死了,镇子也被占了。

这仗打赢了,可石敬瑭跟契丹的买卖还是个大窟窿。

燕云十六州没了,中原没啥防线,每年30万匹丝绸也掏空了国库。

虽说北边暂时太平了,可这太平是拿命换的。

他老惦记着契丹的事儿,942年契丹又问他吐谷浑咋回事,他急得病倒了,7月28日在洛阳死了,才51岁。

死后葬在河南伊阳,得了个挺长的谥号,叫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他死了,侄子石重贵接了皇位。

这小子不像石敬瑭那么服软,想跟契丹硬刚。

结果没几年,947年契丹打下来,石重贵被抓,后晋没了。

这朝代才11年,短得跟昙花似的,五代十国那会儿的政权脆得不行。

石敬瑭这人,历史上骂的多,夸的少。

他从河东杀马断案,到靠契丹当皇帝,再到管国家稳局面,一路走得挺邪乎。

那桩农妇告军马的案子,就是他狠劲儿的一个缩影。

他用这法子立了威,后来也真爬上了皇位。

可割地给契丹这事儿,太扎眼了,后人一提他,先想到的就是“儿皇帝”这仨字。

有人说他为稳江山没办法,有人说他把中原卖了。

不管咋评,他在这乱世里混出了一片天,靠的就是那股子果断劲儿。

这案子本身也挺有嚼头。

农妇输了命,军士丢了马,石敬瑭赢了名声。

搁那时候,粮食比啥都金贵,农妇护粮的心能理解,可没证据就告状,碰上石敬瑭这么个铁腕,命就没了。

军士也不冤,马没吃东西,硬被杀了,他也只能认栽。

这事儿透着五代那会儿的残酷劲儿,法律不像现在这么讲究证据链,得快刀斩乱麻,不然管不住人。

石敬瑭这么干,震住了河东,也给自己铺了路。

再说深点,这案子还照出了那时候军民关系的烂摊子。

军队乱跑,老百姓苦不堪言,小事儿都能闹上天。

石敬瑭用狠招,既收拾了乱告状的,也警告了军队别太嚣张。

他后来的政策,像减税开荒,也是在修补这乱局。

可惜,他对外软了,留了个大窟窿给后人骂。

总的来说,石敬瑭这辈子跟这案子一样,透着股狠劲儿跟无奈。

农妇告军马这事儿听着稀奇,可细琢磨,满是那年代的苦味儿。

他靠这狠劲儿从地方官爬到皇帝,稳住了自己的地盘,可对外一妥协,把名声搭进去了。

他死了,后晋也散了,可这故事留下来了,让人咂摸那段乱世的滋味。

石敬瑭不是啥好人,可也不是没脑子的莽夫,他就是那乱世里的一道疤,疼归疼,却真真切切地在那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军马   农妇   契丹   河东   后晋   军士   案子   劲儿   军队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