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预制菜之王”没人骂,预制菜万亿市场,中国人为何难以接受

“西贝事件”的爆发,让全社会再次看到了中国人对预制菜的排斥,可实际上,如今中国预制菜产业已成为了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

然而相较于美国和日本60%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的预制菜市场份额却仅为25%。

比美国更夸张的是,日本餐饮品牌萨利亚,其年营收超100亿元,利润翻至近三倍,门店每年新增100多家,实现逆势扩张。

美日等国家的消费者为何能接受预制菜?而中国消费者对这一食品工业化产物的接受度为何如此低?

信任危机之下,中国预制菜寸步难行

过去4年里,中国预制菜企业从8000家暴增至7.6万家。可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暴露出了行业门槛低、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劣质产品屡屡出现,导致整个行业的口碑受到严重影响。消费者在选择预制菜时,不仅担心口感问题,更害怕“吃进肚子里的是什么”。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度一直居高不下,多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塑化剂等事件一次次冲击公众信任。预制菜行业的不透明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消费者对“无法追溯”的食品充满疑虑,担心预制菜是劣质原料的“重灾区”。

目前,中国预制菜行业仍缺乏明确的生产标准和规范,制作过程无法溯源,企业在食品加工中的操作透明度低,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信任度自然难以建立。

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并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进展或将为行业健康发展带来转机。

中国人对“锅气”的执着深入骨髓。所谓“锅气”,是指现炒现吃的食物带有独特的香气与口感。这种饮食习惯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比于标准化、工业化的预制菜,中式烹饪的不可复制性更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对“色香味俱全”的需求。

同样的食材,在不同厨师、不同灶台、甚至火候差异的情况下,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味。这种“现炒现吃”的文化,让中国消费者难以接受预制菜的标准化口感。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不仅是身体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生活享受与情感寄托。家庭聚餐、节日大餐中,亲手烹饪的食物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而预制菜的出现,削弱了这一过程的仪式感,自然很难赢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消费者不排斥预制菜,更在乎透明度

日本餐饮连锁品牌萨利亚公开售卖预制菜,却不掩饰其工业化属性。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透明的经营模式,萨利亚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日本市场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数据显示,萨利亚每年新增门店100家以上,年营收突破100亿元,利润翻了近三倍。

这也证明,预制菜的核心问题在于透明度与信任感,而非产品本身。消费者并不排斥预制菜,排斥的只是“假装现做”的欺骗行为。

美国和日本的预制菜企业普遍采用透明化的供应链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或二维码追溯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和营养信息,这种透明度让消费者感到安心,也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的市场口碑。

现代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也正在缩小预制菜与现做菜的口感差距。

液氮速冻可以快速锁住食材鲜度,避免营养流失。而真空慢煮能保持食材原有的质地与风味,接近手工现制的口感。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预制菜可以为消费者节省大量时间,同时保证营养与风味。

罗永浩曾在争论中指出:“我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假装现做。”其实这也正是无数消费者的心声,预制菜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那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当预制菜成为“阳光下的一盘菜”,当消费者不再为“吃的是什么”而焦虑,预制菜才会真正被接受,消费者追求的始终是一顿安心的饭、一份简单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美食   日本   市场   消费者   萨利   中国   口感   透明度   中国消费者   行业   风味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