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扬
编辑|清扬
最近的国际金融市场,仿佛一场荒诞闹剧。一边是黄金突然降价,从近4398美元一盎司跌倒3900美元,有人借此将矛头指向东方,认为幕后黑手是中国。
因为此时中国税务局官方刚好发布了一则公告,内容是关于黄金交易的增值税政策。但另一边的印度,表现却截然相反,疯狂扫货购买黄金,数量直接刷新历史记录。

印度此次购买了多少黄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黄金价格波动是因为中美刚达成的协议吗?
最近一段时间,黄金,人们印象中稳如泰山的资产,毫无预兆的大降价,短短一个星期内,金价从接近4398美元一盎司的高空平台,直线下坠,甚至一度跌破了3900美元的关口。
这一下跌,折算成我们熟悉的计量,等于每克黄金的价格凭空蒸发了超过一百块,算下来足足有3500块钱的人民币差价。

市场的反应是惊恐的,大家把这次事件形容为“闪崩”,像是一场毫无预警的金融风暴。
然而,就在这片哀嚎声中,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有人把矛头直指东方,认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中国。
11月1日,中国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恰好联合发布一份公告,内容聚焦黄金交易领域的增值税政策。

这一政策发布后,市场猜测立刻升温:中美关系刚出现缓和迹象,中国难道要通过政策调控打压金价?
但印度的行动却与市场猜测方向完全相反,该国10月黄金进口额直接创下历史新高,单月进口规模突破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各国央行的动作也呈现一致性,过去三年,它们每年购入的黄金量均超过1000 吨。

一边是金价出现断崖式下跌,一边是印度及全球央行近乎“扫货”式的购金,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来掰扯掰扯那个所谓的“中国打压论”,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戏剧性,但只要稍微深究一下,就会发现根本站不住脚。
那份被推上风口浪尖的11月1日公告,真的有什么新花样吗?并没有。

它明确规定了,没有发生实物交割的标准黄金交易,继续免征增值税,只有你真的把金条从仓库提走,发生了实物交割,才需要按规定交税。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新政策,早在2002年,类似的法规就已经存在了。
而这次的公告,更多的是对现有政策的一次延续和技术性澄清,比如把适用期限延长到2027年,再比如把发票编码这些执行细节给说清楚了。

它真正的目的,是规范市场,把金融属性的黄金交易和商品属性的实物黄金区分开来,根本谈不上“打压”。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轮金价的暴跌,真正的起点根本就不在中国,风暴的中心在美国的期货市场。
当时,美国商品交易所突然提高了黄金期货的保证金比例,这一招直接抽走了大量投机资金的流动性,引发了恐慌性的抛售。

这才是那根点燃引线的导火索,把锅甩给一份常规的中国税务文件,多少有点指鹿为马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中国真的想压低金价,又怎么解释自己的一系列动作呢?
中国人民银行对黄金储备的增持已持续11个月,与此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交量同比涨幅极为显著,较去年同期暴涨了25倍。

这些行为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中国不但没有打压黄金,反而在用实际行动看好它的长期价值。
所以说,那份公告和金价下跌,纯属时间上的巧合。它只是在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的时候,被拉出来当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成了一个倒霉的“替罪羊”。

让我们看看印度,这个南亚大国最近的动作简直可以用“狂暴”来形容。8月份的黄金进口额就已经同比翻了一倍,到了10月份,更是创下了单月100.6亿美元的史诗级记录。
当然不只是因为居民喜欢黄金饰品,这背后,是印度的国家级战略。
一方面,印度正在推进“闪耀印度”这一宏大的基建计划,而黄金作为硬通货,既能帮助稳定卢比汇率,还能为大规模建设提供信用支撑,正是该计划所需的关键保障。

另一方面,因坚持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在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的背景下,黄金无疑比可能被“武器化”的美元更具安全性。制裁压力。
对印度而言,增持黄金相当于为国家经济安全购置了一份保险。再看中国,虽然没有印度那么高调,但行动却更为坚定和持久。
央行连续11个月的购金,传递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这已经不是短期的市场操作,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静默长跑”。

从全球范围来看,印度大规模购金的行为并非特例,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过去三年间,每年购入的黄金总量均突破了1000吨。
这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对未来全球货币体系不确定性的系统性布局。
随着这些东方大国不断增持实物黄金,一个必然的结果正在显现:国际黄金的定价权正在悄然东移。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选择绕开纽约和伦敦,通过上海或香港来进行黄金的投资与交割。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更是对东方市场信誉和影响力的认可。
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黄金不再仅仅是墙上的装饰品或保险柜里的投资品,它正在成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压舱石”。
为什么全球都在上演这场“淘金热”?答案或许不在黄金本身,而在它的对立面,美元。

看看美国自己交出的成绩单吧,简直让人触目惊心。美国的国债总额占其GDP的比重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124%,这意味着整个国家都在靠借钱度日。
比外部波动更危险的信号,正源自金融系统内部,美联储体系下,银行准备金总额已跌破3万亿美元这一关键的心理与技术关口。
同时,10月31日当天,美联储常备回购工具的使用规模就达到203.5亿美元,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银行系统内部开始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状况。

若将银行系统比作水池,当前其内部流动性已濒临枯竭,而应对这一困境的可行方案,似乎只剩 “开闸放水”。
目前市场已形成明确预期:为缓解流动性枯竭问题,美联储或许最早从12月1日起,就不得不对到期国债启动再投资操作。
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也就是“印钞”,即将开始,一旦印钞机再次开动,美元的贬值压力可想而知。

显然,全球去美元化已不再停留于口号层面,而是转化为各国正在推进的实际行动。黄金作为唯一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信用的硬资产,其真正的内在价值,也正被不断挖掘和认可。
所以,近期黄金价格的剧烈动荡,根本不是一个单独事件,它是短期市场情绪的反应、中期地缘战略的博弈,以及长期信用体系变迁,这三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如果人们只盯着K线图上的涨跌,就会很容易迷失在价格的迷雾里。但当我们把视野拉开,就会看到,黄金在全球金融这盘大棋中的地位,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升格”。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费力猜测金价的底部和顶部在哪,其实意义可能不大。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黄金在你的资产配置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它或许不再适合作为追求短期收益的投机工具,反而更像一份能应对系统性风险的 “资产保险单”。
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黄金价格波动背后,那场关乎大国博弈和全球信用格局演变的宏大故事,这场关于信任、权力和未来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