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道之行也》曰:“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代文献记录对残疾人的首次关注。近代教育学意义上的中国特殊教育,是从1874年北京创办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即今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开始的。
1982年7月,枣庄市聋哑学校成立,开始招收聋生,枣庄残障儿童教育由此发端。1985年学校开始招收盲生。当时学校坐落在原枣庄师专西侧、与郭村相连,位置偏远,条件简陋,交通不便。1996年,学校为方便管理,更名为枣庄市盲聋学校。2007年5月,为顺应学校发展需求,又更名为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沿用至今。自建校后,师生深受位置偏僻之弊影响,学校发展步履维艰。历任校领导都将学校迁建列为学校发展头等大事,为此多方奔走呼吁。2008年汶川大震后,政府关注校舍安全。高绪龙校长抓住契机,积极争取,为学校亟需迁建而呼吁。终于2014年8月迁建工程奠基开工。
2017年9月,新校在新城区建成。搬迁后的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招收视障、听障、智障和孤独症四类残疾儿童,实行从学前、义务教育和中职相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十八大报告提出:关注特殊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二十大报告提出:特殊教育要普惠发展。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联合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委先后出台两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年又制定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开始大力推进融合教育。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萨拉曼卡宣言》,并明确提出“全纳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国内部分特教学校建设之初,命名时就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融合思想。比如青岛晨星实验学校、杭州杨绫子学校等。近年来,先后有部分特教学校为适应特教发展,进行更名。如北京健翔学校、无锡市惠爱实验学校、杭州市文汇学校、吴中实验学校等等,都由特教学校校名改为现名。
《峄县志》记载:“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青檀扎根于瘠岩薄崖,成长于荒山野岭,缺少肥田沃土的滋养,没有温室暖棚的舒逸,却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茁壮成长,靠的正是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意志,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虽历尽严寒酷暑,饱经风霜雪雨,依然青葱繁茂,傲然挺立。学校各种缺陷和障碍的孩子们,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生长在艰难的环境中。然而,他们勇敢面对自身的残疾,不向命运低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努力成长,正如同一棵棵努力奋进、自强不屈的青檀树。学校自建立以来,筚路蓝缕,困难重重,也如同青檀树一般,顽强生长,自强不息,终成今日之茂盛。
考虑到上述实际,我们萌生学校更名之想。经反复论证,确立将校名更改为枣庄市青檀学校。2025年8月,市教育局、市编办批复同意我校更名为枣庄市青檀学校。从“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到“枣庄市青檀学校”,这绝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一次精神内涵的升华、人文关怀的凝练、以及特殊教育理念的践行,更加彰显学校对特殊群体“虽境遇不同,但权利平等、价值同辉”的深刻认知,也是对“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这一主旨的有力诠释。
更名后的枣庄市青檀学校将继续秉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融合发展、共享美好”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拓展特殊教育的服务功能,助力每一位特殊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从“保障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跨越。(来源:枣庄市青檀学校)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