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年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已不到一周。
往年此时早已是热门景点预订火爆、节日消费提前升温的景象。
但今年画风突变,国庆前夕竟“怪象”频出!
那么,究竟是哪3大反常现象的出现,让人不禁直呼“风向变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往年国庆前半个月,打开手机刷旅游攻略,十有八九是“三亚酒店怎么订划算”“西湖避开人流的3个技巧”。
热门景区的预约界面早早就飘红,连周边民宿都跟着涨价。
这个十一可不一样,不少人打开购票软件一看,热门城市的机票酒店还是老样子。
价格高不说,评论里全是“人挤人”。
可转头一看,那些以前没怎么听说过的小县城,反倒成了香饽饽。
就拿荔波和霞浦来说,去年这时候提起来,可能还有人问“在哪”。
今年国庆的订单量一下涨了5倍,成了反向游里的“黑马”。
还有内蒙古的阿尔山、新疆的伊宁,搜索量都翻了3倍多。
在这些靠反向游走红的小众目的地中,浙江松阳的古村落格外亮眼,成了近期游客追捧的“新宠”。
这个地方每天只放200个预约号,100块钱能吃三顿土鸡餐,还能体验扎染。
有游客去了之后说,比西湖人少太多,住带院子的木屋才花两百块,真正能放松下来。
新疆泽普则靠着胡杨林走出了另一条路,当地搞起深度游后,周边酒店搜索量涨了200%。
连带着低空飞行项目都成了“香饽饽”,预约已经排到假期最后一天。
从松阳的古村体验到泽普的低空飞行,小众目的地的反向游需求越来越旺,这股趋势也被航空公司敏锐捕捉到。
南航加开了张掖、中卫等小众目的地的直飞航线,上座率达到90%,票价还比飞成都、三亚便宜三成。
小城市机场也忙碌起来,以前一天两班飞机,如今加到五班。
年轻人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在热门景区排队2小时拍照5分钟,不如花人均500元在小县城住3天。
这种轻松的感觉是大城市给不了的。
数据显示,35%的游客直接改签到冷门城市,用实际行动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旅行方式。
旅行目的地的“反向转向”只是开端,国庆的消费市场,还呈现出更明显的分化新趋势。
2025年十一的消费市场平价消费卖得特别好,高端消费反而有点冷清。
榴莲成了“明星”产品,泰国、越南榴莲丰收,加上4月起柬埔寨榴莲也能进口了。
通关效率大大提高,市场上榴莲价格跌到了十几块一斤。
天猫超市和京东生鲜的数据显示,近期榴莲销量比去年涨了210%。
石榴、秋月梨等应季水果的销量也翻了倍。
不过,高端消费就没那么乐观了。
9月初西贝陷入预制菜争议,罗永浩质疑其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
后来媒体探访发现门店确实在使用冷冻预包装食材,这让消费者对高档餐厅产生了警惕。
数据显示,西贝事件后,高档餐厅预制菜订单下滑了40%。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手头紧了,才选便宜的?
其实不是,今年国庆的消费,看着“省”,其实是大家花钱更开窍了。
以前国庆去景点,大多是“打卡式旅游”。
到地方拍张照,发个朋友圈,就算去过了。
现在大家更愿意找能沉浸式体验的项目。
比如平遥古城,把晋商大院改成了沉浸式剧场。
推出了晋商剧本杀,90块钱一张门票,还送一壶黄酒。
去的人能穿长衫体验算账本,发朋友圈定位“我家有矿”,特别有代入感。
这个项目火到什么程度?国庆前的预约早就满了,想玩都得等下次。
还有体育赛事门票,也成了抢手货。
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西安站刚好定在10月1号到7号。
门票从88块到1888块不等,开票才3分钟就卖光了。
黄牛把票炒到原价2倍以上,还是有人抢。
年轻人说,现场看比赛的热血,看电视根本比不了。
除了体验,大家也更看重“实用比面子重要”,租赁经济就是个例子。
以前出去玩,不少人会想着“买个新相机拍照片”“买套户外装备爬山”。
可买完之后,用不了几次就放家里落灰。
现在年轻人不这么干了,更愿意租设备。
比如去新疆拍胡杨林,租个专业相机,一天也就几十块。
用完还回去,不用占地方,也省了买设备的钱。
大部分人都说,租设备性价比高,没必要为了一次旅行花大价钱买东西。
“票根经济”也火了起来,这也是实用消费的一种。
北京发了300万消费券,联动了200家商圈商户。
只要拿着赛事或者演出的票根,去吃饭就能打8折。
陕西的《赳赳大秦》演出也很会玩,看完演出的票根,能让周边消费直接翻一倍。
拿着票根去买当地的特产、吃小吃,都有优惠。
大家发现,一张小小的票根,不仅能看演出,还能省不少钱,何乐而不为?
不过,不管是去小县城反向游,还是选平价消费,热闹背后,一些安全隐患也得注意。
尤其是高风险游乐项目,最近查出不少问题,要是不留意,很容易出意外。
文旅部近期暗访发现,桂林古东景区的观景台离地面10米高,居然没有护栏,游客站在边缘拍照特别危险。
西藏林芝的沙滩摩托场地,围挡已经坍塌了,却还在营业,很容易发生事故。
比场地隐患更严重的是“资质缺失”问题。
内蒙古某沙漠景区的越野车是改装的,连检验标识都没有。
司机还把车速开到60公里以上,游客吓得抓紧扶手。
携程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国庆前无资质低空飞行的订单占比达到18%。
商家为了省事,还擅自简化安全流程。
这些未整改的隐患不是“小题大做”,近期的事故案例,已经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2025年五一,三亚有11名游客骑摩托艇出海,突然遇上大雨失联,在海上漂浮了1小时才被救回。
9月份,日本冲绳有游客因为滑翔伞设备没检修,直接坠海受伤。
虽然只是轻伤,但想想都后怕。
除了设备、场地的问题,人为的侥幸心理,也让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超过60%的登山者没带导航设备,很多人觉得偶尔玩一次没事,抱着侥幸心理。
2025年已经发生3起游客盲目进山迷路的事件,还好最后都被搜救回来。
一些野向导没有资质就接单,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根本无法保障游客安全。
不管是去热门景区还是小众地方,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要是因为图便宜、图新鲜,忽略了这些风险,好好的假期可能就变糟了。
面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隐患,各方都在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安心假期。
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加强管理。
文旅部启动了十一专项排查,要求10月1日前必须完成景区设施整改。
还要公示高风险项目的商家资质清单,目前已经覆盖了80%的热门目的地。
江西宜春上高县等地方提前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发现隐患当场下发整改通知,还会回头检查落实情况。
监管部门“严把关”的同时,市场主体也在主动调整,从源头规避风险。
小众目的地借鉴了浙江松阳的预约限流模式,避免游客太多导致设施跟不上。
新疆哈巴河对低空飞行项目提出明确要求,必须配备双导航设备。
闪租侠平台推出了设备检修公示功能,高风险项目得上传安全员资质证书才能接单。
当然,安全不能只靠“别人护着,游客自己也要注意安全。
下单前先核查商家资质,别贪便宜找野项目。
出发前看看天气,山区雨天容易有滑坡风险。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项目,别硬撑着玩高强度活动。
其实仔细琢磨这些“反常现象”,会发现它们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大家的消费观念更理性了。
这个十一,有人在松阳的古村落里染布喝茶,有人带着租来的相机去拍胡杨林,有人在演唱会现场跟着哼唱老歌。
这些场景说明,最好的假期不是打卡越多越值,而是既有县城鸟叫、家宴烟火的鲜活体验,又能带着平安归来的踏实安心。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扎堆热门景点,而是选择去小县城放松,大家似乎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了。
参考文献:
1.东南网:《“十一”假期,全国多地民宿预订量激增》2025-09-26
2.长江日报:《国庆假期出游前,建议读读这份安全提醒》2025-09-28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