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但权利的另一端必须拴着责任的锁链——至少先确定你骂的人是谁。
当“吃瓜”变成“乱砸瓜”,言论自由就成了暴力遮羞布。
近日,台湾著名主持人黄子佼被曝持有12名未成年受害者共586部性影像,其中最小的年仅10岁,这一恶性事件一出瞬间成为社会焦点,全网震怒!
但比案件更魔幻的是——黄子韬的名字却充满了大半个评论区,只因为有人把“佼”看成了“韬”。
不得不说,黄子韬真是冤枉他妈给冤枉开门,冤枉到家了,人在家中坐,锅却从天上来,愤怒的网友连名字都没看清就开喷。
真是赤裸裸的“破窗效应”:当第一个错误的ID被@时,后面的人甚至懒得核对,直接加入声讨大军。
本来黄子佼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理当严肃关注,但是当网友把怒火发泄在无关人士身上时,不仅模糊了事件焦点,更让网络环境变得人人自危。
知道出发点是好的“惩恶扬善”,可是能不能多花几秒钟核实下基本信息呢。
当正义感变成无差别攻击,我们到底是在声讨罪犯,还是在制造新的受害者?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慢一点不是迟钝,而是负责,下次当你手指即将按下“发送”时,不妨默念: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别让无辜者先中弹。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