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刀,砍在了文明的根上:为何中国对日本的记忆如此深刻!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日军对南京的文化洗劫和文化侵略,所谓"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一场针对文明根脉的系统性摧毁,至今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文明摧毁的系统性

南京城门上的弹痕至今清晰可见。

弹痕累累的中华门、被炸塌的中山门、残破不全的光华门,这些明城墙上的创伤讲述着一个民族最痛苦的记忆。

日本军队开始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国内外舆论,公众基本都关注各类暴行,鲜少关注,侵华日军对六朝古都南京文物古建的破坏。

这场屠杀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阴险的计划。

日军每攻占一座城市,总有一批特殊的人员跟随其后——文化特务。

他们手持详细的文物清单,目标明确:抢劫能带走的,破坏带不走的。

侵华日军还设立专门机构专事掠夺中国珍贵图书典籍。

如1937年12月成立的"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由日军特务部门主持组成。

这个委员会成立时间耐人寻味——南京沦陷当天。

说明什么?

说明对中华文明的摧毁从一开始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战略行动。

自1938年1月下旬起,日军文化特务对南京70多处藏书地进行调查,部分善本被劫运日本。

70多处藏书地,一个都没放过。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中华文明的精华典籍,被装箱运往东京。

南京大学的珍贵古籍,中央研究院的考古资料,甚至连私人收藏的字画碑帖都在劫掠之列。

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存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的善本3.5万余册,被劫藏于东京帝国图书馆及伊势原等处。

这些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成果。

一旦失去,就是断根。

金陵大学图书馆被洗劫一空,连书架都被拆走。

教授们多年收集的研究资料化为乌有。

学生们的课本被付之一炬。

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建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些破坏行为包括轰炸、焚烧、抢劫、拆毁以及将建筑改作军用等多种形式。

明孝陵的石人石马被砸毁。

灵谷寺的古塔被炸塌。

鸡鸣寺的大雄宝殿成了马厂。

夫子庙的古建筑群变成了日军的娱乐场所。

这种破坏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要让中国人在精神上彻底屈服。

六朝古都南京,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

摧毁南京的文化标志,就是要告诉中国人:你们引以为傲的文明不堪一击。

每一块被砸碎的石碑,每一卷被焚毁的典籍,每一座被拆除的古建,都在传达同一个信息:忘记你们的过去,接受新的统治。

这种文化灭绝政策比单纯的军事占领更加致命。

领土可以收复,人民可以解放,失去的文化却再也找不回来。

日本人深谙此道。

他们要切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让后代子孙失去民族认同的根基。

殖民奴化教育的深层伤害

课堂里响起了陌生的晨读声。

孩子们用标准的日语朗诵着,这是沦陷区学校的日常场景。

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并实施殖民奴化教育政策,企图泯灭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达到奴化愚民、灭亡中国的企图。

把汉语改称为"满语";日伪管制的学校日常用语全部使用日语。

教育体系被彻底重构。

日本重组了教育机构,同时对高等教育采取压制的态度,将大学缩短为三年,仅工科和医科大学为四年;缩短中学年限。

为什么要缩短学制?因为教育时间越长,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反抗意识越难控制。

日本人要的是技术工人,不是思想家。

要的是服从的劳动力,不是有觉悟的国民。

师范教育成为重灾区,设立师范学校,其教育目的不是提高教师能力,而是通过"师道特修科"加强教师的奴化思想。

控制了教师,就控制了下一代的思想。

每一位中国教师都被迫接受"再教育",学习如何向学生灌输奴化思想。

拒绝配合的教师被解职、关押,甚至处死。

这种精神创伤比肉体摧残更加深重。

民族认同在最纯真的心灵中被扭曲,文化基因在最关键的传承环节被切断。

这才是奴化教育最阴毒的地方:它要从根本上改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让被统治者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

历史记忆的延续与强化

87岁的李秀英颤抖着双手,向记者展示身上的37处伤疤。

每一道疤痕都在诉说着侵华日军的暴行,每一次回忆都是创伤的重演。

时间流逝,截至发稿,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32人。

亲历者的声音日益微弱,中国社会因此展开抢救性记录行动。

遍访3000余位亲历者,留下千万字口述记录和大量历史资料,出版成果数十部。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记忆守护工程。

对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无法忘记。

幸存者反复讲述着同样的关键词:杀戮、强奸、掠夺、羞辱。

每一个细节都被认真保存,每一份证言都被郑重传承。目的不在于仇恨,而在于捍卫真相。

国家通过制度化方式强化集体记忆。

每年12月13日,南京拉响防空警报,全城肃立,陷入沉默。

仪式唤醒记忆,也让年轻人庄重面对这段历史。

纪念馆、博物馆、文物资料共同构建起记忆载体。

126件(套)新藏文物成为教育工具。

孩子们注视着黑白影像,老师哽咽讲述历史,震撼和悲伤深植心中。

家庭是记忆传承的重要场所。爷爷讲亲身经历,父母解释“为何不能忘”,记忆由家人一代代讲下去。

学和影视作品不断再现这段历史,强化民族认知,也让文化记忆充满情感张力。

在互联网时代,传承有了新方式。

网络纪念馆、数字档案、短视频、在线课堂都成为历史传播平台。

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得更多资料,在线讨论让记忆保持生命力。

这种多层次的记忆体系,保证了历史不会被抹去。

每一代人都会接受这种教育,每一代人也都肩负传承责任。

创伤记忆已深植集体无意识,影响价值判断,塑造历史观,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当代反思与现实影响

日本又通过了问题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审定的新版教材中,涉及侵华历史内容再次引发争议。

类似事件已非首次,每次都激起中国社会强烈反应。

为何中国人如此敏感?因为我们深知教育对历史记忆的影响,也经历过历史被篡改的痛苦。

侵略不能被美化,屠杀没有“平衡史观”,所谓“客观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洗白,参拜事件同样触动中国人神经。

那里供奉战犯,美化侵略战争,每一次参拜都是对历史的践踏。

中国人的愤怒来自深刻的记忆,而非情绪发泄。

历史记忆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复杂影响。

一方面,它凝聚民族认同,激发团结与奋斗意志,成为国家崛起的精神支撑;

另一方面,也可能干扰理性外交,阻碍中日交流,造成民间对立。

如何在铭记历史与面向未来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两国政治智慧。

中国的态度明确:历史不能忘,却不该成为负担;

反对历史虚无,也不主张复仇主义;要求正视历史,但始终愿意合作。

关键在于日本是否真诚面对过去。

只有真正反省侵略罪行,才可能赢得信任。

只有以行动防止历史重演,才能得到周边国家的谅解。

否则,历史记忆不会自然消退,反而会不断加深。

这种集体记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历史观、国家观。

它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明白国家强大的必要。

历史教育不仅是为了揭示真相,更是为了激励未来建设。

日本当年的侵略试图摧毁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这种极端压迫反而激发了更强的民族自觉。

文明没有被毁,反而因此变得更加坚定和清醒。

历史记忆不是仇恨的火种,而是和平的警钟。

忘记意味着背叛,铭记才能前行。

惟有不忘过去,方能珍惜和平,也才能共同创造真正值得期待的明天。


参考资料: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文化破坏掠夺·抗日战争纪念网·2015年7月6日

南京文化大屠杀:日军有计划地摧毁文物古迹·抗日战争纪念网·2016年12月16日

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的大量屠杀与迫害惨案·中国日报网·2015年7月6日

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经验及启示·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2020年10月9日

紫金草云讲堂南京文化的劫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2年6月13日

126件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人民政府·2025年9月2日

揭开日本奴化教育的真相·新华网·2021年9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历史   日本   中国   深刻   记忆   文明   南京   文化   民族   日军   侵华日军   中国人   典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