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埃隆·马斯克,这家伙总能扔出些让人脑洞大开的想法,前阵子在乔·罗根的播客里,他直言不讳地说,五年到六年内,传统手机和那些App就得退场了。
马斯克的逻辑挺直白:现在手机越来越像个摆设,真正干活的是背后的AI。想想看,我们刷视频、查地图、点外卖,这些事儿本该是AI一键搞定,为什么还得靠一堆App折腾?
他的点子是,手机缩水成个显示屏加喇叭,AI在云端和本地协作,实时吐出你想要的内容。这不光是换个设备那么简单,等于整个数字生活方式得重来。
马斯克不是头一回这么预测,早几年他就说过电动车会满街跑,现在特斯拉到处都是。xAI、Neuralink这些项目,都是在往这个方向推。
眼下2025年11月4日,这预测刚满一年,市场反应热烈,投资者开始盯上AI硬件,有人则纠结隐私和依赖问题。话说回来,这变革真来得那么快?

马斯克的预言核心,就在于手机从主角变配角的过程。他在播客里讲得清楚,未来设备没了操作系统和App,取而代之的是AI推理节点。啥意思呢?简单说,你的手持设备就剩个屏幕和扬声器,AI根据你的习惯,瞬间生成界面和视频。
比如想看地图,它不打开Google Maps,而是本地AI拉取数据,现场渲染3D路径,还能叠加实时路况。服务器端的AI负责重头戏,推送个性化内容,减少带宽浪费。这套逻辑基于当前AI进步,Grok模型和Llama系列大语言模型,已经能处理复杂查询,生成逼真图像和视频。
2024年底,OpenAI的Sora视频生成工具上线,短短几个月,用户上传文字描述,就能输出高清短片。马斯克的xAI也在追赶,Grok-2版响应速度快了30%,成本降到几分钱一查询。为什么手机得让位?因为它太笨重了。电池续航、散热这些老问题,AI时代全靠云端解决,本地只管显示。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滑到12亿部,比峰值少15%,年轻人转向可穿戴设备,像Apple Watch和Ray-Ban Meta眼镜,月活跃用户超5亿。这些玩意儿集成AI,语音交互取代触屏,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到2028年,智能眼镜出货将翻三倍。
Neuralink的脑机接口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2025年7月第二例植入成功,患者用意念打字,速度达每分钟80词。这不就是终极“无屏”设备?
当然,挑战不少。隐私是头号难题,AI预测需求,得收集海量数据,欧盟GDPR法规已罚了多家科技公司上亿欧元。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也严,2025年AI企业备案超千家,但合规成本高企。马斯克强调,设备本地AI越多,数据泄露风险越低,可现实中,云依赖还是主流。
另一个问题是兼容性,老设备淘汰太快,发展中国家用户负担重。印度和巴西市场,廉价安卓机占比70%,AI升级得靠运营商补贴。总的看,马斯克的蓝图接地气,它抓住了AI从工具变基础设施的拐点,但落地得一步步来,别指望明天就扔手机。

马斯克不光聊设备,还顺带点出AI对就业的冲击,这部分听起来更现实,也更扎心。他列了个时间表:邮件客服这类文职,现在就快没了;编程和内容创作,一两年内大规模自动化;开车送货,得等自动驾驶成熟;体力活像电焊管道,坚持时间长点,但机器人Optimus会接盘。
数据佐证这说法,2025年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45%工作任务可自动化,影响8亿岗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2025年上半年AI相关招聘涨40%,但传统客服岗位降25%。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软件开发工程师需求峰值已过,2024年新增仅2万,远低于预期。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AI工具门槛低,ChatGPT Plus用户超2000万,非码农也能生成代码,GitHub Copilot日活跃开发者达百万。马斯克的特斯拉工厂,2025年6月Optimus机器人小批量投产,组装线效率提20%,取代部分流水线工。
物流业更明显,亚马逊仓库机器人已超75万台,UPS测试无人配送车,2025年覆盖20城。开车岗位呢?Waymo和Cruise在旧金山运营,累计里程超5000万英里,事故率比人类低90%。中国百度Apollo,2025年Robotaxi在北京上海上线,单日订单破万。
马斯克预测,自动驾驶成熟后,物流转型加速,全球卡车司机超3000万,得转岗培训。体力劳动的缓冲期长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2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1.5百万台,但焊接电工需求仍稳,预计2030年前增10%。
不过,Optimus的通用性强,2025年10月版本能学烹饪,模仿人类动作精度达95%。这变革不是一夜之间,政府和企业得跟上。欧盟2025年推出AI就业基金,补贴再培训,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拨款500亿给职业教育。
中国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投入翻番,2025年AI技能课程覆盖5000万学员。马斯克的话有警示味儿,别慌张转型,而是早布局。AI解放低价值劳动,让人干更有创造力的活儿,这点马斯克没说错,但过程得疼一阵子。

阿里巴巴的吴泳铭在2024年9月云栖大会上说,大模型吞软件,自然语言成源代码,任何人说句话就能建代理。这和马斯克的AI生成内容不谋而合,2025年阿里云推出通义千问App-less版,用户语音指令生成报告,下载量破亿。
OpenAI那边,2024年5月挖来苹果设计师乔尼·艾夫,团队搞了个掌心大小原型,AI核心,感知手势。2025年8月测试版曝光,体积如AirPods,集成摄像头和麦克风,目标成第三类设备。
马斯克的xAI没闲着,2025年3月Grok-2上线,支持实时视频生成,合作伙伴包括三星,嵌入Galaxy系列。特斯拉的飞行汽车原型,2025年底前几周展示,马斯克说这发布会会载史册,结合Optimus和Starship,勾勒AI多设备生态。

马斯克的预测不孤立,它搭上了大势。2025年全球AI投资达2000亿美元,硬件占比40%,手机厂商急了,苹果Vision Pro销量虽低,但AR眼镜出货涨50%。三星和谷歌推AI手机,2025年Galaxy S26集成Gemini本地模型,续航提15%。

中国厂商华为,小艺AI已无屏模式,2025年Mate系列砍App抽屉,直奔语音。挑战在监管,2025年美国AI安全法案通过,强制设备AI审计;中国网信办备案AI生成内容,罚款超千万。马斯克的Neuralink,2025年获FDA批准扩展试验,脑植入用户达10人,控制设备无触碰。
长远看,这预言推着行业加速,手机不会真消失,但会瘦身成AI终端。马斯克下一步?估计xAI推无屏设备,结合Starlink低轨卫星,确保全球覆盖。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