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东极岛》中的“里斯本丸”号
在狂风巨浪中崩解
银幕上翻涌的
不仅是1942年的历史浪花
更是一个民族
在风雨洗礼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
这部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的献礼之作
宛如一艘神奇的时光打捞船
穿梭在历史的暗礁与漩涡间
将一段趋于模糊的历史
和一段险些被洋流永远卷走的人道主义故事
浓墨重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东极岛》官方剧照
打捞历史:被海水浸泡的正义史诗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800余名盟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内,从中国香港运往日本。该船在途经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鱼雷击中,濒临沉没。为防止战俘逃脱,日军竟用木板和帆布封死船舱,并对试图逃生的战俘疯狂扫射。
《东极岛》官方剧照
影片中,主人公阿赑和弟弟阿荡最先发现英军俘虏,毅然展开营救。随后,更多中国渔民挺身而出,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用几十条渔船救下了384名盟军战俘。
《东极岛》官方剧照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巧妙构建出“海岛”与“沉船”两个互为镜像的叙事空间——岛上,日军的刺刀划破了渔民的安宁生活;“里斯本丸”号内,日军凶暴的呵斥淹没了战俘的痛苦呻吟。
气候环境:沉默有力的隐形叙事者
东极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部海域,常年受季风与暖流影响,气候多变、海况复杂。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培育了渔民“看云识天气”的生存智慧,更成为影片中一位沉默而有力的“隐形叙事者”。
影片精准还原了浙东沿海常见的“爆发性气旋”——骤升的气压梯度撕开海面,铅灰色的积雨云如幕布垂落,12级阵风掀起的三角浪令人恐惧。
《东极岛》官方剧照
东极岛海域岛礁错综复杂,海底沟壑落差大,潮流变化莫测,常年“无风三尺浪,有风三丈浪”。影片中的浪高,精准对应东极岛海域秋季冷空气影响下6—8级偏北风下的典型海况,且与“里斯本丸”号事件的历史气象背景吻合。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平流雾意象颇具深意。东极岛多海上大风和大雾天气,年均大雾日数46天。海上平流雾多由暖湿气流经较冷洋面冷却形成,正如战争阴霾中人性的微光,往往诞生于最剧烈的冲突时刻——渔民们穿过层层浓雾,齐心协力转移英军战俘,展现了极端环境下的智慧与勇气,更展现了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东极岛》官方剧照
人性光辉:风浪中屹立的精神丰碑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撕碎了“英雄必须惊天动地”的刻板印象——保长李元兴从委曲求全“再忍一忍”,到怒喝日军的转变,藏着普通人的觉醒;教书先生从怯懦避世,到喊出“不能跪”高呼《满江红》,是文化血脉在绝境中奔涌。
影片高潮处,船体断裂沉没,巨大虹吸旋涡将船体残骸和落水者一并卷入深海。渔民们驾驶木船在惊涛骇浪中冲锋,一次次向英军战俘伸出希望之手。这是对“海上有难,必救!”祖训的传承,更是人类在极端处境前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东极岛》官方剧照
当渔民与英军战俘在巨浪中携手逃离求生,海水冲刷着不同肤色的臂膀,模糊了国家的界限,却让“活下去”的求生本能愈发清晰。
气象护航:风浪之外的现实回响
《东极岛》的价值不仅在于打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在于它揭示了:狂风可以掀翻船只,却无法折断人性的桅杆;浓雾能遮蔽航线,却不能模糊善恶的坐标。
近年来,“里斯本丸”号事件逐渐为世人所知,东极岛建立了“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纪念馆,展有历史照片、英国人民感谢东极渔民的画作等。
依托独特海岛风貌及历史、影视作品,东极岛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为此,浙江普陀区气象局联合东极镇政府,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站;升级“普陀气象随你行”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并接入“畅游东极”微信小程序;在东福山、庙子湖、青浜等景点布设微型自动气象站,强化旅游气象支撑。
东极庙子湖景区自动气象站 摄影:谢蕾
同时,深入挖掘气候景观资源,打造百米“极地气象文化长廊”和台风景观石“浪送石”,让历史记忆在气象文化与文旅的融合中传承。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罗澜(唐跃 谢蕾 唐丹盛 黄琬婷对本文有贡献)
来源: 中国气象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