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育儿补贴”冲上热搜!日本早就实行了,真的会有用吗?

中国的“育儿补贴”政策冲上热搜,一年3600元的补贴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各路大咖也是开始解释。

但其实为了催生给人民发钱的事咱也不是第一个,我们的邻居日本早早就开始发钱了,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

一年3600元真的够吗?日本的育儿补贴起到作用了吗?

补贴发到手,是苦是甜还不一定

生孩子这笔账,算到最后年轻人发现自己才是那个代价,中日两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满脸的苦涩,两家现在面临着一模一样的苦衷,那就是人们不生了,日本的生育率在慢慢消退,从“跌破80万”的惊呼,到如今“奔着65万去”的麻木。

很多日本人甚至已经开始习惯,但这种习惯反而比崩溃更可怕,中国这边人口数据图上也开始出现了下滑曲线,虽然也有些地方有反弹的趋势,但是更多的则是下滑,想要解决新生儿危机,有人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发钱。

日本政府掏钱掏到手软,补贴、医保、甚至官方下场当红娘,中国也开始行动,一个孩子一年3600块,听起来好像确实在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是年轻人真的会买账吗?这就说不好了,毕竟这笔钱不像是雪中送炭,更像是一个安慰奖。

问题出在哪?我们总以为这是个经济问题,是年轻人“穷”所以不生,但如果答案真这么简单,事情反而好办了,如果说放在几十年以前,那生孩子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是这么想的?

生孩子是投资、是赌博,年轻人需要反复考虑未来的可能性,然后在做出谨慎的选择,发钱能解决燃眉之急吗?发钱确实是想给年轻人的“人生资产负债表”里多点收入,可他们没看到的是,那张表上“负债”的一栏,早已密密麻麻、不堪重负。

生孩子简单,但是养孩子难,这不是几罐奶粉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能把一个家都拖垮的大战役,未来孩子是不是得成家,成家是不是得结婚,结婚是不是得买房子,小年轻自己心里清楚,自己连房子都买不起,未来怎么给孩子买房子?

一个房子就能掏空几代人的家产,甚至还需要背负几十年的房贷,孩子是“地球游戏”的最难副本,从幼儿园开始你就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一场军备竞赛,别人报班你敢不报?别人上好学校你忍心让他落后?

这哪是养孩子,只要你还有一丁点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那就只能心甘情愿的掏钱,然而这些还只是一部分。

谁能抗住?

当“996”成为福报,当“内卷”成为日常,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轻松两个字,下班后的“电量”只够瘫在沙发上,自己的情绪还没理顺,哪有心力去安抚一个啼哭的婴儿,去辅导一道抓狂的数学题?

尤其是女性更加清醒,生育几乎等同于要放弃自己的职业,很少有人生完孩子还能正常回到工作岗位,然后保持生育前的地位的,而爸爸们就更加纠结,家人期待他们“顾家”,职场文化却暗示他们“请假可耻”,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放弃家庭努力赚钱。

这些事生活上的问题,还有一部分人过不去心里那道关,这一代年轻人比任何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和生活品质,一个人的日子可以很精彩,两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很完整,旅行、健身、追寻爱好、享受独处,把钱投入到这上面更能让人感到快乐。

可这些唾手可得的快乐,为什么要用一种“自毁”的方式,去交换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不生孩子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差,这还需要解释什么吗?所以年轻人更加硬气的反抗着老一辈施加下来的“命运”。

过去,生养孩子确实是好事,新生命是家族的延续、是晚年的依靠、是天伦之乐的温情,可现在真的还有好事吗?我们未来的养老都可能成为一种问题,又怎么能笃定地把这份压力转移给下一代?

看着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有时甚至会暗自怀疑,把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给了他一份礼物,还是一份苦差?我们从大家庭搬进了小公寓,邻居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带孩子的辛苦,父母是绝对的主力,身边几乎没有可以搭把手的人,这种一个人的感觉也劝退了不少人。

规则早就已经变了

日本学者早就看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社会,还建立在一个早已过时的“人口金字塔”模型上,人们总想着要吃人口的红利,觉得永远有源源不断、数量更庞大的年轻人加入底层,来供养顶端数量较少的老人。

但它能运转的前提是,人人都生而且越生越多,可现实金字塔早已变成了“长方形”,长寿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底层的年轻人却在不断萎缩,收上来的养老金转手就付给了上一代,年轻人不再生孩子了,这个平衡就被打婆婆了。

指望用补贴把生育率拉回金字塔时代,无异于想靠一己之力把地球倒转,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都要经历的一个大难题,工业化让人离开土地,城市化让人挤进格子间,教育普及化让人开始思考“我是谁”。

这些都在将生育从“本能”推向“选择”,所以我觉得与其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死磕,不如换个活法,思考如何与“人少”的未来共存,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去考虑的东西,我们得重新看待“人”的价值。

劳动力不够那就用技术来补,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出现能让一部分人失业,但它们恰恰也是为了替代人而产生的,或者让那些健康、有经验的老年人也算在劳动力的行列中,不是把70岁定义为社会的“局外人”。

如果不想这样,那就让现在活着的人,活得更像人,让教育回归本质,而不是一场压垮两代人的竞赛,让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让工作能平衡生活,而不是吞噬生活,当每个人都能喘口气,能看到确定的未来,生育的意愿才会重新爆发。

北京的父亲深夜兑着奶粉眼里是疲惫和希望,东京的白领在末班地铁上沉沉睡去梦里或许有片刻的安宁,我们老百姓想要的不过是一种能挺直腰杆、有盼头的生活,这种生活显然不是一年几千块钱能买到的。

我们要放下对“增长”的执念,去真正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新的自信生育出来了,新的生命还会远吗?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育儿   日本   中国   年轻人   未来   孩子   生育率   金字塔   社会   确实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