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骗局被揭穿!96%都是烧煤造的,中国科学家出手一招破局

现在全球氢气生产那叫一个猫腻大,绝大部分其实还是靠烧煤烧天然气搞出来的。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直白点明,2023年全球氢气需求快到1亿吨了,其中差不多96%来自化石燃料。天然气占了大头,差不多三分之二,煤占两成多,主要在中国那边搞的。中国一个人就把全球煤制氢的九成给包了。低排放的氢,也就是用电解水那种绿色方式,只占不到1%。这不就是老酒换新瓶吗?打着清洁旗号,骨子里还是化石能源的延续。

氢气本来是宇宙里最多的元素,用在火箭上、汽车上,本该是环保大杀器。可现实呢?生产过程碳排放高得吓人,相当于全球航空业的两倍多。那些企业宣传氢燃料电池车尾气只出水,多绿色啊,可他们不说上游咋来的。煤气化那活儿,煤块扔进高温炉,蒸汽氧气一搅和,吐出合成气,氢气也就四成左右,还得再转一氧化碳成氢和二氧化碳。天然气重整也差不多,甲烷高温裂解,氢出来了,二氧化碳也跟着冒。结果呢,全生命周期看,碳足迹比直接烧油还高。国际能源署2025年的全球氢气评估报告说,低排放氢2024年涨了10%,2025年能到100万吨,可总产量里还是毛毛雨。

这事儿曝光后,舆论炸锅了。有些媒体直呼氢能是场大忽悠,尤其是蓝氢那套,声称捕碳就能变绿,可实际捕碳技术覆盖率低得可怜,2024年低排放项目只涨了10%,产量不到总量的5%。欧洲绿色能源论坛上,专家们甩数据,说氢能碳排放强度是绿氢的十倍。公众一看,社交平台上帖子满天飞,环保团体呼吁转型。股市里氢能板块晃荡,股价掉10%。企业呢?开始投碳捕获,可那设备贵,耗能大,胺溶液吸附二氧化碳后还得泵地下,整体效率上不去。结果氢价涨,用户如公交公司买单时直挠头。

更气人的是,这些氢气还不纯。煤制氢里掺着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啥的,纯度低,燃料电池用不了。那电池娇气,一丁点杂质就效率跌30%。传统提纯法像压力摆动吸附,设备大,成本高,每公斤氢得花不少钱。产业卡在这儿,氢能推广慢吞吞。全球氢需求2024年稳着,但低碳氢产量才290亿立方米米,化石氢还是主力。

中国在这块儿也没闲着,作为氢气生产大国,煤制氢占比高,2023年专用氢产量主要靠煤和天然气。国家能源局2025年报告列得清清楚楚,强调煤炭来源太重,得转绿氢。可基础设施跟不上,管道建得慢,储运难。像张家口到曹妃甸那条737公里氢管,2027年中才完工。成本高,绿氢每公斤贵,煤制氢便宜,但碳税一压,平衡难找。

氢能这骗局也不是没破解之道。中国科学家最近整了个大招,针对粗氢提纯和储存的痛点。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团队,2023年起联手搞铜基催化剂。传统铜催化剂容易被一氧化碳毒化,活性丢光。新设计用反相氧化铝负载铜,铜颗粒裹得严实,一氧化碳靠近不了。研究Gate上2025年8月发的论文详解这套循环:用γ-丁内酯加氢转1,4-丁二醇存氢,需要时逆向脱氢放氢。温度170度,压力5兆帕,转化率96%,选择性99.5%。粗氢里一氧化碳超50%,这催化剂照样跑370小时不衰。

这技术牛在哪?整合提纯和储存,一步到位。进去粗氢,出纯度99.998%的精氢。成本降到每公斤2.91元,碳足迹0.19公斤二氧化碳当量。Nature Energy 2025年6月收的论文分析了经济性,跟风电光伏配上,白天制氢存,晚上用。煤制粗氢直接转,避免额外分离。团队跟企业谈示范,风电场装设备,现场转化。国际同行点头,这推灰氢向绿氢转。

不过,中国这突破给希望。铜基催化剂不贵,铜资源足,不像贵金属那么娇。处理煤气化氢,适用中国国情。2025年论文发后,团队扩应用,探索其他载体。未来耦合太阳能,氢产效更高。中国氢战略瞄准2060净零,氢能占终端能源10%以上。可挑战在规模化,示范项目得过关,安全标准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科技   骗局   出手   中国科学家   氧化碳   氢气   中国   能源   催化剂   全球   天然气   化石   产量   纯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