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这么一幕震撼人心的镜头:日军在医院欲实施暴行,抢走了中国妇女。看着日军的暴行,却有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外国女医生虽然柔弱,但出于正义感,勇敢站了出来,挡住了日军的行动,结果被日军扇了一个耳光。
这一位白大褂的外国女医生原型,就是当时南京金陵文理学院的女院长——明妮·魏特琳。她不是中国人,却为拯救中国人付出了生命。在南京大屠杀那一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她就是无数妇孺眼中唯一获得希望的光……当时,她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勇敢和善良,保护了南京上万名妇孺,成为南京民众永不忘记的“活菩萨”。
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间贫穷的铁匠铺。父亲开了一间铁匠铺,在魏特琳六岁时候,母亲患病离世。
小时候的魏特琳,过着贫穷生活,即使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魏特琳必需照料牲口。但是在贫穷的环境中,魏特琳还是半工半读,一直从小学读到了高中,然后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
读大学的魏特琳,学习勤奋,在1912年毕业时候,全校500多名毕业生中,魏特琳的成绩排名第二。然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推荐保研到格伦毕业大学,毕业之后担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六年之久。
魏特琳来到中国之后,26岁时候加入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之后,1930年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金陵女子大学改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当时校长德本康夫人准备回家休假,需要选合适的人代替自己管理校务。
于是,1919年10月,魏特琳来到南京,受聘金女大教务主任,并且代理校长职务一年半。就这样,魏特琳在南京生活,开启了与南京长达20多年的情缘。
魏特琳在学校期间,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增加课程、开设教学制度、实习制度,培育大量优秀教师,获得师生和南京家长学生们,以及百姓们的爱戴。人们都亲切地尊称魏特琳为“华小姐”。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美国大使馆曾多次劝说魏特琳赶快离开。
但魏特琳在南京工作了二十多年,对这个城市凝聚了深厚的感情,自然也舍不得离开。在战乱来临时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开学时间也被迫推迟,魏特琳决定开始动笔写日记,把每天发生事情都记录下来。
如魏特琳认为: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战火一时还不会烧到这里来。
在南京保卫战来临之前,魏特琳与其他3名老师,自愿留下来组成了留守委员会,由魏特琳担任临时校长。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在同年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步步进逼,对南京城内狂轰滥炸时候。11月17日,关心南京百姓安危的魏特琳,立即给美国大使馆写信,要求设立安全区,令无法撤离南京的平民有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
魏特琳的建议,也获得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的同意,并代为中日双方转达。于是,在11月24日,魏特琳和约翰·拉贝等20多位外国友人共同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专门收容妇女儿童难民营。这样,原本仅仅能收容2000多人的校园,也容纳了一万多名难民。
这样,12月3日,美国大使馆对在南京的美国人发出最后撤离通告,魏特琳出于对南京的热爱,最终选择留下。同时,在美国大使馆的“永不撤离”证书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姓名,决心和南京民众共患难。
在12月8日晚,南京保卫战中的打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迎来第一批女难民,之后难民如潮水般涌入。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展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城内陷入一片黑暗状况之中。
当时,南京的妇女和儿童都成为日军屠杀的对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专门收容女子的难民收容所,成为日军攻击的目标。
在残忍日军攻势面前,魏特琳毫不退缩,勇敢守护学校里的难民。她几乎每天都全天候守卫在学校的大门口,阻止日本军进入,维持校门口秩序,令符合条件的人进入校园避难。
当时魏特琳为了保障学校内女子的人身安全,亲自组织学校内教职工巡逻,专门请来“国际安全服务区”服务的外籍男士守夜。
虽然有安全区,日军却经常强行闯入安全区,抓走妇女。为了保护妇女的安全,魏特琳每天在学校门口站岗,以外国人的身份挡住日军的刺刀和枪口,阻止日军逮捕妇女。即使被日军殴打、威胁,但从未退缩。
魏特琳(左)
当时,魏特琳组织教职工在学校的草坪中央升起了美国国旗,希望凭借美国处在中立国的身份,保护无辜的南京难民。同时,魏特琳在校园内设置多个避难所,把年轻妇女伪装成病人或老人,让女学生剪短头发女扮男装,借此避免日军的骚扰。
为了保护这些女子,魏特琳几乎没好好休息过一个晚上。由于几乎每天都有日本士兵借口来学校逮捕女子,她经常守到晚上十二点点才睡。她所作的努力,就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守护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的生命安全。
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避难的孩子们眼里,魏特琳女士的形象高大又威严,温和又慈爱,成为了许多孩子心目中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心地善良的魏特琳,还积极帮助难民寻找失踪的亲人。在1938年1月,一名妇女找到魏特琳,说儿子失踪了,恳求她帮忙寻找。
魏特琳对难民们说话
这个妇女开了头,接着第二个女子、第三个女子也央求魏特琳寻找亲人。这样短短三四天,失踪人员名单就上升到 600 多人。为此,魏特琳根据这些失踪女子的名字,专门编制了一份名单,交给日本大使馆官员,希望他们帮忙寻找。
在寻找过程中,魏特琳知道许多平民被关押在日本的模范监狱后,就与助手联合指定计划,组织征集在请愿书上的签名,与日本大使馆交涉,请求释放平民。虽然过程艰难,压力大,却始终没有放弃的念头。
这样,在这一份“魏特琳名单” 上,前前后后上报给日本当局的名字多达 1800 多个。1938 年 6 月 3 日,终于有一批平民从模范监狱中被释放,虽然只有 30 人,却也是魏特琳不懈努力的成果。
魏特琳在难民营中,还致力于改善难民的生存环境,如请外国医生为难民看病、打预防针,为儿童弄来奶粉补充营养,还为女难民开办学校,教她们识字读书等等。魏特琳还经常鼓励那些失散亲人,陷入战争痛苦的中国难民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心,用自己善良之心温暖受战火蹂躏的中国难民。
由于魏特琳的义举,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比其他难民所,显得更加安全。最高峰时候,这一所难民所收容了10000多名儿童和妇女,保护了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
魏特琳的壮举获得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赞扬。南京大屠杀结束之后,在1938 年 7 月 31 日,中国政府秘密给她颁发了一枚 “襟绶采玉勋章”,以表彰她在战争钟为保护中国无辜平民的杰出贡献。
然而,魏特琳在战争环境中,由于一直处在繁重的工作和屠杀的恐怖环境,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于是,在1940 年春,魏特琳患上抑郁症,常为 “没能救出的人” 自责。
如她在日记中写道:
“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存在着受苦受难的士兵的影子…… 当他们在经受如此可怕的痛苦时,我们却在享受生活,这恐怕并不正当。”
这样,在1940年5月14日,这一位守卫南京的“活菩萨”——魏特琳带着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中国人民的深深眷恋,离开南京回到美国治抑郁症。
但是,由于魏特琳患着抑郁症的病情太重,病情一直没好转。她经常陷入了恐惧和自责的幻觉之中,最终在1941 年 5 月 14 日,在离开南京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她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年仅 55 岁的生命。
魏特琳在遗书上是这么写着:
“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
看来,魏特琳始终挂念着中国,以及她结下深厚感情的南京。魏特琳曾经帮助存活下来的中国女难民,也没来得及对这一位恩人告别。当她们获知魏特琳消息时候,已经是去世了。
在魏特琳短暂的五十五年岁月中,待在中国的时间就占据了28年,她把自己一半的生命都献给了中国,全身心地投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学和后来的救助难民的事业当中。
所以,在美国密歇根州雪柏镇的一座公墓陵园里,魏特琳的墓碑顶部最醒目的位置写着四个中文汉字:“金陵永生”
魏特琳虽然离开了,但她的善良和义举却永远被南京民众铭记。1998年,魏特琳曾服务二十一年的校园内,成立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学者们将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出版社和新闻媒体都出魏特琳女生的书籍,报道她的善举,让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妇女难民的故事广为传播。
在今天,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魏特琳雕像前,人们表达对她的敬意,都会自发献上该女士生前最喜欢的白菊花。在魏特琳女士生前工作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是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矗立就是魏特琳女士的铜像,碑上刻着醒目的四个汉字:金陵永生,代表她与南京永生!
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平民的无私援助,乃是对人性善良和勇敢的赞歌。她的善良和义举,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为南京人心中的 “活菩萨”。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