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六记后厨忙到七荤八素,西贝送上的这波“流量”,汪小菲接住了

前言

一边是西贝被曝后厨全是保质期超9个月的料理包,创始人贾国龙喊冤称 “卖的是半成品不是预制菜”。

一边是罗永浩开直播怒怼,直言 “只求餐厅标清是明火炒还是料理包加热”。

没想到西贝送上的这波“流量”,汪小菲接住了,麻六记后厨忙到七荤八素。

这是怎么回事?

西贝“塌房”

餐饮巨头西贝面对汹涌的舆论,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表达了委屈。他坚持认为,西贝用的不是大家口中的“预制菜”,而是一种“半成品加工”

他的逻辑是,即便食材是预先包装好的,但只要厨师在最后环节进行了加热和调味,那这个过程就应该被视作“现做”。他甚至暗示,罗永浩的批评是“有意发难”,纯属蹭热度。

这套说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企业主导型公关,试图通过定义权来掌控话语权。简单说,就是“我告诉你这是什么,你就得信这是什么”。

可惜,时代变了。当下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企业的单方面定义。他们想要的,是眼见为实的透明和可供验证的过程

罗永浩的观点恰恰切中了这个要害,他以自己点一道“小炒黄牛肉”为例,强调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这盘菜究竟是厨师在后厨明火快炒出来的,还是服务员撕开一个塑料袋加热后端上来的。

他直接跳过了“概念之争”,把问题拉回到了最朴素的需求上:餐厅必须在菜单上明确标示菜品的制作方式。

网络上的声音迅速汇聚成一股洪流:“明明白白消费”、“给菜贴上标签”。这背后,是对信息透明最直接的渴望。

公众对一道售价高达198元的“葱烧海参”的质疑,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了高潮。人们诘问的本质,并非料理包能不能吃,而是用料理包加热出来的菜,凭什么支撑起与高端现炒菜品相匹配的价格?

烟火气对决工业风

在这场信任的博弈中,后厨直播,意外地成了检验企业诚意的“试金石”。镜头之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

麻六记的直播间,简直就是一出现场版的《中华小当家》

多达十八名厨师,在熊熊燃烧的明火灶台前一字排开。火星四溅的颠勺动作、热油爆炒时升腾起的浓烈“锅气”,还有特写镜头里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码放整齐的肉类,甚至连一碟小小的配菜咸萝卜干,都是自家厨房现做的。

这种充满感官冲击力的画面,有效地向屏幕前的每一个人传递着“新鲜”、“现做”和“用心”的信号,这是一种可视化的真诚。

更妙的是,直播间里还诞生了意想不到的人情味。一位名叫小井的店员,因为在镜头前和顾客真实自然的唠嗑互动,意外走红,成了品牌的带货主播。这种人性化的触点,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亲切感和“现炒”的可信度。

效果立竿见影,直播在两天内就创造了二百五十万元的销售额,单日观看人数突破两万。信任,被成功地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

反观西贝,也尝试用直播来回应质疑。9月12日,视频媒体进入其后厨,镜头对准了操作台。画面里,员工们熟练地拆开一个个料理包,将内容物倒入锅中,用电磁炉进行加热。全程不见明火,也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

这场直播,非但没能平息争议,反而招来了更多的吐槽。观众的反馈很直接:“这不就是看我自己在家热速冻食品吗?”这种标准化的“程序化操作”,虽然证明了后厨的卫生与规范,却因为缺少了那份令人向往的“价值感”,反而加剧了信任的鸿沟。

西贝后续的公关动作也显得有些错位,他们组织了参观牧场的活动,试图从“食材源头”来证明自己的高品质。然而,消费者此刻关心的,早已不是食材最初有多新鲜,而是烹饪过程本身。

一句“再新鲜的食材做成料理包放上半年,那还叫新鲜吗”的舆论反问,精准地揭示了这种公关策略与消费者关切点之间的脱节。

事实证明,在构建消费者信任时,过程的“可感知性”远比结果的“标准性”更具说服力。麻六记的直播,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一顿饭应有的“烟火气”的心理预期,而西贝,显然没能理解这份微妙的情感价值。

一张菜单背后的大洗牌

这场风波的影响,很快就超越了两家企业的公关对决。它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行业,深刻地重塑着规则与品牌资产。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后厨直播突然成了一股风潮。众多餐饮品牌迅速跟进,纷纷将镜头对准自家的灶台,“明火现炒”一时间成了最硬核的营销语言。

麻六记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尽管它曾因创始人汪小菲的个人离婚事件而品牌形象受损,甚至还遭遇过母子社交账号受限、直播带货中断的运营危机,但这一次,它抓住了机会。

通过这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麻六记成功地将“透明”、“现炒”和“真诚”这些关键词,内化成了自己最强大的品牌标签,一举将品牌形象从个人八卦的泥潭中,拉升到了“全网监督的现炒厨房”这一全新高度。

当然,麻六记并非高枕无忧。它的软肋依然存在,之前他们线上销售的酸辣粉产品,就曾被消费者投诉存在粉饼发霉和成分不纯的问题。这暴露了品牌对代工模式的严重依赖,其品控环节存在着天然的不确定性。

虽然当时麻六记通过迅速公开代工厂质检报告、邀请消费者实地参观等方式化解了危机,但这始终是其“真材实料”承诺背后的一大潜在风险。

另一边的西贝,则面临着品牌资产受损的困境。

由于始终未能正面回应消费者最核心的“知情权”诉求,它长期以来精心建立的“高品质”、“地道”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侵蚀。企业反复强调“卫生达标”,却忽视了消费者更在意的“性价比”和“价值感”,这显露出它对当前消费心理变化的某种脱节。

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为行业设立新的规则。麻六记抓住了“真诚”这张王牌,但未来必须警惕供应链的脆弱性。而西贝,如果不能从“定义之争”的执念中走出,转向与消费者进行坦诚的“价值沟通”,其品牌资产恐怕将面临持续贬值的风险。

结语

西贝与麻六记的这场料理包风波,与其说是一场公关战,不如说是餐饮业在社交媒体时代下,遭遇的一次关键“压力测试”

它用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雄辩地证明,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消费者的“知情权”已经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而是品牌建立信任的绝对基石。

信息源:

张兰直播麻六记后厨,证明自家非预制菜,却被曝无健康证、未洗手就切菜,鲁中晨报2025-09-14 。

罗永浩西贝大战落幕 但预制菜的讨论还没停,上游新闻2025-09-1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流量   消费者   明火   品牌   料理   公关   镜头   新鲜   企业   过程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