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人民币若是升值,是买房好还是卖房好?

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人民币汇率悄然走强的背后也开始令人思考了,这要是一直升值,这有啥便利?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一轮引人瞩目的上升态势,甚至一度触及7.12关口。这种变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内外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视角看,美国例外论破产、美元信誉受损,导致“特朗普交易”逆转为“衰退预期”,前九个月美元指数下跌超过9.5%。而从国内环境观察,中国经济改善、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问题缓解,科技创新亮点频现,正推动资产重估。

简单来说,人民币升值背后,是复杂而有力的驱动因素。2025年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最高触及7.12,中间价一度触及7.10重要关口。

外部环境中,美元走势疲软成为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推手。自2025年3月起,美元情绪指数一路下跌至历史相对低位35处徘徊,这种“弱美元”背景使得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被动升值。

加上美联储2023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2025年9月恢复降息25个基点,这种货币政策转向进一步削弱了美元吸引力。

但从另一层层面来说,中国资产吸引力正在增强。202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估值不断修复,风险资产吸引力提升,“FPI资本流入带动人民币升值”的逻辑不断强化。

同时,也因为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改善了市场情绪,成为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力量。

人民币升值与资产价格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上早有先例。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两年内对美元大幅升值,人均GDP从1.1万美元飙升至2.1万美元,直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同样,韩国2003年至2006年间,韩元对美元升值超过30%,韩国人均GDP从1.4万冲至2.1万。

这段时期恰恰是韩国品牌全球化的黄金阶段,三星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从5%跃升至15%,现代汽车进军欧美市场。

这些货币升值并未击垮当地经济,反而倒逼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德意志联邦银行在1970年代的升值,新加坡元持续走强,都在重复相似的剧本。这并非个性,而是共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

那既然人民币升值,那对房地产行业将会怎么影响?

具体来看,升值会降低进口建筑材料成本,从而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升值提高居民购买力,使购房者能够用更少的人民币购买同样面积的房产,对房价产生上升推力。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一些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激活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

如果人民币出现明显回升,国内企业和个人在境外的大量美元资金将面临本金贬值损失,这些资金可能迫切希望回到国内。

一旦这些资金回流,在政策适当引导下,可能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在出口商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档住宅市场可能率先出现量价齐升。

当然历史经验也值得借鉴。利用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数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后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不过面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普通居民面临的买房还是卖房决策变得更加复杂。房地产市场当下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是谁买谁赚的盲目时代。

从需求端看,现今购房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刚需一族,买房子是为了居住,且基本上不再购买期房;另一类是想换好房子、大房子的改善型需求。

刚需一族通常因结婚、生孩子或孩子上学等原因不能继续等待;改善型需求则有房子住,期待用更低价格换更好房子,他们可以等待,并且对价格高度敏感。

但在人民币升值环境下,市场预期管理成为影响决策的关键变量。

而如果人民币升值趋势维持一个季度,那些原本观望的改善型需求可能会从观望转为出手。

与此同时,供给侧也在发生变化。简单来说,便是那些本来着急出手的二手房房东,看到价格开始上涨,可能随之涨价甚至撤牌惜售。

这些房东卖房本身不是着急用钱,而是担心房子越来越不值钱,一旦房价上涨,他们会觉得不如继续留着,一边赚房租一边等房价继续涨。

眺望未来经济走势,人民币汇率实际既受内部动力驱动,也受外部风浪影响。

以普通居民面对到底是买房还是卖房,既不能固守“买房永远正确”的旧地图,也不应盲目追随市场短期波动,而是要基于实际需求、资金实力和长期规划仔细看。


参考资料:

多重利好支撑人民币汇率稳健上行——中国银行保险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财经   人民币   大势所趋   三星   美元   人民币汇率   房地产市场   需求   市场   韩国   房价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