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告别是竞技体育无法避免的宿命,那么苏炳添的这次转身,绝对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章。
当《讲不出再见》的旋律响彻2025年全运会的赛场,36岁的苏炳添绕场致意。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那个叱咤风云的“苏神”,而是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在自己的家乡广东,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体面地、温柔地跟那条陪伴了他21年的跑道说了声:“再见”。

很多人问,为什么苏炳添这么重要?仅仅因为那个9秒83吗?
是,也不是。
大家回想一下,在苏炳添之前,短跑的“10秒大关”像什么?像一座压在所有亚洲人头上的大山,像一道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逾越不了的天堑。那时候,全世界都以为黄种人的极限就在那儿了。

但苏炳添不信邪。2015年尤金站的9秒99,他把那扇门推开了一条缝;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9秒83,他直接把那扇门给踹开了!
他用那种近乎自虐的科学训练,把身体机能压榨到了极限,就为了向世界证明一件事:没有什么“人种限制”,只有不敢打破的偏见。 国际奥委会说得好,他跑过的不仅是9秒83,更是所有的“不可能”。

说实话,以苏炳添的江湖地位,他早就可以功成身退了。为什么非要坚持到2025年?
他在采访里说,不想无声无息地消失,想给家乡、给观众一个正式的交代。听听,这就是格局。他不光把自己当成一个运动员,更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田径的一个符号。他在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告别告诉所有人:体育不仅是争金夺银,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精神的传承。

不过,大家也别太伤感。苏神退役,不是结束,而是“变身”。
他现在的身份,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是“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的领头人。以前,他是赛道上的独行侠;以后,他是中国短跑的总设计师。

他说要用科技帮年轻人跑得更快,要把自己的经验变成教科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苏炳添要把个人的“神迹”,变成中国田径可以复制的“体系”。他从那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变成了运筹帷幄的元帅。

那个在起跑线上眼神犀利、咬牙冲刺的红色闪电,确实封刀归隐了。
但请相信,当无数个中国少年在科学的指导下冲破风阻时,我们依然能看到苏炳添的影子。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