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师王家卫的落幕,竟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算是“罪有应得”

文 | 小雯

“傲慢,几乎是所有天才坠落的起点。”

一、他曾是光,也是梦

在中国影史上,王家卫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人物。

他戴着墨镜,像是隔绝了尘世的烟火;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诗;
拍的每一帧画面都能让人信以为真地相信爱情还存在。

从《旺角卡门》《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2046》,他塑造了整个时代的文艺气质。
他的镜头教会我们怀念、错过与孤独。
他是那个时代“浪漫的定义”,是所有电影青年心中的“神”。

可谁能想到,昔日的神,如今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坠落凡尘。

那段曝光的录音,让人猝不及防。
黄腔、轻蔑、嘲弄、剥削,夹杂着权力的冷笑——
没有诗意,没有浪漫,只有赤裸的人性丑陋。

一个曾拍出“爱情至上”的人,原来最不尊重的,是人。
一个曾写尽“孤独”的人,竟让他人如此孤立无援。
一个让无数青年向往的偶像,最终成了所有打工人最熟悉的压榨者。

这就是王家卫落幕的悲剧——
不是作品不行,而是人塌了。
不是艺术枯竭,而是人格腐烂。

二、傲慢,是毁掉一切的毒药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成功者诅咒”。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长期被赞美、被膜拜,他就会逐渐丧失自我反思能力,陷入一种“优越幻觉”。

王家卫正是这种典型。

他太久被叫“王导”,太久被人捧上神坛,于是忘了,镜头之外的世界,不是他的片场。

他忘了尊重,不再倾听,只剩傲慢。

傲慢的人,会出现一种心理学上的“认知封闭”:

他们习惯用自己的逻辑解释一切,不再接受外界反馈。
这种人最危险,因为他不再纠错,只会自我合理化。

比如王家卫。

他在录音中对年轻编剧古二说话时,那种语气像极了老天爷对小蚂蚁。
他甚至能在压榨别人劳动的同时,自信满满地说:“我给你机会了,你该感恩。”

傲慢让人丧失底线。

他不再看人,只看角色——
年轻编剧是工具,演员是棋子,观众是韭菜。
他的世界,不再有平等,只有阶层。

而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处于“权力高位”的人,会出现“道德脱敏”现象:他们在不断重复压迫行为后,对别人的痛苦失去感知,甚至觉得,“这是天经地义”。

所以,当王家卫说出那些话时,他可能真的没觉得自己错,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恶行若出于恶意,还能惩戒;
但若出于习惯,就无解。

三、一个人真正的坠落,从来不是没钱没名,而是没羞没愧

古二揭露录音,不只是为自己讨说法,更像是揭开了时代的伤口。

那些被压在脚下的普通人、被剥削的年轻人、被盗走署名的打工人,全在这场风暴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

“优越感是自卑的遮羞布。”

王家卫的傲慢,本质上来自恐惧。

他恐惧老去,恐惧被新一代导演取代。

所以他要用控制、剥削、践踏,证明自己仍在掌控一切。

《繁花》就是他最后的挣扎。

他不甘心成为过去式,于是耗尽心血、八年磨一剑。

可命运的讽刺在于——他以为这会是他重新封神的作品,结果成了他坠落的证据。

一个六十岁的男人,仍用少年意气去赌天命,却忘了,真正的体面不是永远年轻,而是懂得适可而止。

这世界不怕你老,就怕你不认老。不怕你失败,就怕你不认输。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我膨胀的晚年焦虑”:当年少得志的人步入暮年时,会通过控制、压制他人来抵消失控感。

他们越害怕衰老,就越要证明自己仍然是神。结果越用力,越不堪。

四、时代的审判,不是网络暴力,而是觉醒

有人说,王家卫的落幕,是网络时代的“反噬”。

但更准确地说,这是觉醒者的集体反击

古二不只是一个编剧,他代表了所有被轻视的创作者、被压榨的劳动者。

他身上那句“我要一个署名”,不是贪婪,是人活着最基本的尊严。

“我写的字,凭什么归你?”
“我熬的夜,为什么成你的奖?”
“我救的项目,为何成你的荣耀?”

在王家卫的时代,底层只能沉默;而在今天,沉默者终于能发声。时代变了,不再崇拜神,而是敬重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社会道德补偿机制”:

当一个群体长时间被压抑,他们会通过舆论或集体行为,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这就是古二事件背后的心理能量。这不是“网暴”,而是社会的自我纠偏。

我们不是要毁掉艺术家,而是要拆穿那层虚伪的圣袍——你可以是天才,但不能是恶人;你可以拍“花样年华”,但不能靠剥削别人换来花样生活。

五、王家卫的悲哀,不在于“老”,而在于“冷”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温热。

他理解人,怜悯人,敬畏人。可王家卫,早就丢掉了这些。

他曾说:

“我拍电影,是因为我害怕遗忘。”

可如今,他被人记住的,不是镜头,而是冷漠。

冷,是心理学上最具杀伤力的情感状态。

心理学家米兰·昆德拉说过:

“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恶,而是冷。”

冷漠是防御,是自恋的外壳。它让人看似理智,实则空洞。

当一个人开始用“艺术”包装自己的傲慢,用“深沉”掩盖自己的恶,他离崩塌就不远了。这不是“塌房”,而是人性必然的回光返照。

六、从神坛坠落的,不止他一个人

其实,王家卫只是一个缩影。

每一个行业,都有“王家卫式傲慢”存在。

在职场,老板占你功劳还教你“格局”;在科研圈,导师占你论文还要你感恩;在娱乐业,编剧无名、导演封神。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光环的照耀下,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人。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

“当你拒绝直视阴影,它就会吞噬你。”

王家卫拒绝直视自己的阴影——

他以为“我是大师”,就能免疫人性的考验。

他以为“艺术至上”,就能掩盖现实的污浊。

可世道公平,人性的债,迟早要还。

他的坠落,不是因为他“被曝光”,而是因为他早已偏离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那段录音,不过是镜子,让所有伪装碎裂。

七、梅娘说:体面老去,比什么都难

一个人能否优雅老去,不在于财富与名气,而在于他是否能直面“失控感”。

心理学认为,人到中年最大的课题,是“放下控制”与“接纳变化”。能放下的人,会收获平静;放不下的人,只会陷入焦虑、傲慢与崩塌。

王家卫的失败,就是无法体面地老去。

他宁愿继续掌控一切,也不愿承认自己该退场。而命运最残酷的报复,就是——你越不肯认输,它越要让你输得彻底。

有人说,王家卫的落幕,是一代文艺梦的坍塌。
我倒觉得,这是命运的纠偏。
傲慢的人,不管他多有才,终将被自己毁灭。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站在聚光灯下,而在于老去时仍有人尊敬你——因为你曾温柔、诚恳、有人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娱乐   罪有应得   文艺   大师   方式   傲慢   心理学   时代   编剧   封神   心理学家   体面   人性   自我   神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