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关于“西江月业主断供”的视频传播广泛,随即被网友扒出是“中介冒充业主”,自编自导的“卖惨戏码”。事情曝光后,众多江北业主义愤填膺——
房价下跌,投资失策,购房亏损是市场结果,但被恶意消费,被当成博取流量的工具,才是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恶意伤害。
事实上,在南京,这并非个例,一批小区正频频成为部分中介博眼球,引流量的“素材库”,哪怕引来争议,骂声一片,也被部分中介称为“黑粉也是粉,反正都是流量。”
这些虚假的情节,夸大的形容,被隐藏的信息,不仅误导购房人,更是一次次践踏着业主尊严、小区声誉、甚至是南京楼市的舆论环境。
“黑流量”反复上演
谁在吃“人血馒头“?
我们先简单回顾事件经过:
某自称保利西江月营销总的视频博主,发视频称高位入手的房子亏损严重,即将断供,向观众“卖惨”,被西江月业主发帖“怒喷”假业主身份,随后该博主连发视频,口述自证业主身份、地产从业经历、被网暴、自曝焦虑症甚至卖手办“回血”等,但随后又被各路自媒体发文“打假”营销总身份、扒出真实家庭住址等。
但对于自己是否真的是保利西江月业主,这位博主始终没能拿出关键证据。
不过,事到如今,这些争议都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位博主已经获得了最想要的“流量”,从该视频发布至今,该内容仅在视频号上,过万次转发,留言数千。不管是质疑、谩骂还是同情、鼓励,这位博主无疑成功获得了流量,也就获得了众多潜在的客户线索。甚至网传,帮助博主起号的中介,还要卖课程。就此很多网友直言,“这是吃人血馒头”。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中介对于唱跌南京楼市,乐此不疲,甚至发展到如今“上剧本”的境地。天天喊着“天塌了”的南京中介,究竟是如何凭借“黑流量”获客的,我们以近期一则另一位中介卖房视频为例。
该博主声称保利西江月一套88㎡二手房,售价110万,单价1.25万/㎡,且为边户,相比2021年顶峰的4.1万/㎡直接打3折,并附上保利西江月再次刷新小区成交下限的文字说明。
一些刚需客户可能真的被超低价格吸引去看房,那么实际情况真如呈现的那样吗?当然不是,这位博主只不过隐藏了“亿点点”细节。
首先这套房位于3楼,本就是高层住宅中较差的楼层;其次这套房为毛坯,不满两年,入住前最起码还需要配置5-10万的装修和家具设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博主声称的110万售价,是业主的净得价。
净得价意味着,卖家不负责中介费、增值税、契税个税等所有税费。由于不满两年,该房源需缴纳约5.4%的增值税,中介费我们算2%,加上契税与个税,总计接近10%的税费需要由买家承担。
这套房若真的以110万卖家净得价成交,算上税费的真实成交总价将在120万以上,与7月份同户型最低成交价124万相差无几,甚至人家还是中间楼层。
这也不是个案,过去几年部分不良中介大多都是通过隐藏关键信息、传播焦虑情绪等手段,来获取流量与客户,最后促进交易的。
这些小区
沦为中介的“流量密码”
除了江北保利西江月,南京还有一批老牌知名小区,这些年来逐渐成为部分卖房博主起号的“必拍名录”——河西南的海峡城、江宁禄口的翠屏城、鼓楼滨江的世茂外滩新城等,是走流量卖房模式绝不可错过的项目。
它们之所以成为中介起号的“专用楼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上述这些小区历年来房价变化极大,只是将价差整理发布在互联网上,就足够博人眼球、引起业主共鸣和引发吃瓜群众的吐槽了。
如海峡城云珑湾,8月8日一套高楼层76㎡小户型,最新成交价170万,成交单价2.2万/㎡,相比2021年巅峰期的6.17万/㎡,下跌了近4万/㎡,光是超过60%的跌幅,就足够炸裂。
然而,当年那套高价房到底有什么优势?今天这套低价房又有什么弊端?在大部分起号的视频中介眼中,并不值得关心。
其次,这些小区体量极大,换手率和成交量极高,用于起号的回报相当有性价比。还是以海峡城为例,小区3个组团共计4700户房源,7月成交量17套,稳居河西成交量第一,只要拍一套房跑出了流量,覆盖面极广。
最后,便是这些小区作为曾经的南京楼市神盘,一方面仍有大量持“原始股”的业主,他们当年入手房价很低,以目前最新成交价来看,依然不亏;另一方面,这类楼盘的投资客也很多,抗不住压力的部分投资客决定割肉离场。一些中介正是抓住了两类业主的不同观点,打造吸引眼球的话题,制造对立,助长”黑流量“。
中介的辩解
是“陈述事实”还是“平庸之恶”?
这两年的南京楼市,靠黑流量起号卖房的中介无处不在,尤其在江北新区。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江北新区的现状,江北房价确实承受较大压力,背后也存在如配套进度、新房供应量、人口导入等问题。但这并不是广大江北业主“被肆意消费”的理由。
“我背着债,搬到了江北,努力工作还贷,尽量不去关心房价。但这个人却为了卖房,伪装业主去卖惨,吃黑流量,谁家好人干得出这种事?”
“有些中介销冠就是靠套跌业主降价冲业绩,为了卖房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低价卖完这套房,下一套该怎么办?是的,这些中介网红毫不关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中介行业竞争激烈、准入门槛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缺乏长期职业规划有关。
有数据显示,南京中介数量约4万多人,每万人中介密度高达40多个,远超上海、杭州等,行业内卷严重。在成交持续低迷的市场中,高度内卷之下,短期“成交”取代了长期“服务”,成了一些人的唯一选择。
面对业主的质疑,部分中介会这样辩解:房价下跌是事实,又不是我把楼市搞跌的,跌了还不让人说了?不说,房价就能涨了?
看似有理,却混淆了客观陈述与主观操纵的界限。
房价涨跌,是客观的,但中介如何说这个客观事实,却是非常主观的。
当中介隐藏信息,挑拨情绪,制造焦虑,假冒身份,他们就不再是“事实的传递者”,而是“情绪的操纵者”,当他们不以专业帮助客户理解市场,而是恐吓业主降价,他们就不再是“服务的提供者”,而是“信任的破坏者。”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下,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警示的“平庸之恶”:一种因放弃独立思考、盲目服务系统(或利益)指令而导致的道德缺失。
中介不是极端邪恶之人,他们只是行业内卷压力下的普通人,他们选择以“都是为了开单”、“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为由,为自己放弃职业道德、损害他人情感与利益开脱,就是一种“平庸之恶。”
楼市下行,所有人都是承受者,但绝这不是“互相伤害”的理由。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不应建立在虚假叙事和消费业主的痛苦之上。毕竟,中介的本质是“服务”,不是“表演”,是“促成合作”,而不是“制造对立”。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