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中欧投资协定,欧盟要求中国先做出让步,履行开放市场的义务

2013年,欧盟和中国开始谈判,目标是让双方企业在对方市场里更容易做生意。谈判过程拖了七年,中间转了35轮,2020年底终于敲定。

协定叫全面投资协定,简称CAI,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诺在电信、计算机和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放宽市场准入,让欧洲企业能多分一杯羹。

欧盟也答应给中国企业一些公平待遇,但重点还是中国开放市场这块。

刚谈成没几个月,2021年3月,欧盟因为新疆问题制裁了中国官员,中国立刻反制,针对欧盟议员和机构也来了套制裁。

结果5月欧洲议会一气之下,以压倒性票数冻结了协定的批准程序,说是中国得先解除制裁,不然没门。

欧盟的立场一直挺硬气,他们觉得中国在市场开放上承诺了不少,但实际执行得先看到点诚意。

2022年6月,欧盟驻华大使尼古拉斯·沙普伊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说想解冻协定,中国得先履行义务,对欧盟开放市场,给欧洲企业释放积极信号。只有这样,欧洲议会才可能重启审议。

他还提到,未来几周中欧会有高层会谈,聊气候和经济,但前提是中国先动。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给中国下条件,欧盟觉得自己占理,因为他们认为协定本来就对欧洲企业有利,中国市场那么大,得先看到实际让步。

中国回应得也干脆,中国驻欧盟使团指出,中欧协定不是一方给另一方的恩赐,得平等合作。言外之意,欧盟没资格单方面指手画脚。

2023年2月,中国大使傅聪建议,中欧应该同时解除制裁,还可以从协定里挑部分先实施,但必须对双方都有利,不能只让中国单方面让步。

中国一直强调,自己已经在不断放宽市场准入,2021年中欧贸易额就超8000亿美元,中国成了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欧洲企业像大众汽车已经在华投资建厂,扩大生产线,受益不小。中国觉得,欧盟冻结协定其实是自损,因为欧洲企业错失了中国市场的机会。

欧盟为什么这么坚持?

一部分原因是内部压力。欧洲议会里不少议员对中国人权问题耿耿于怀,觉得不能在制裁没解除前就批准协定。另一个层面,欧盟还得看美国的脸色。

2020年,协定谈成时,正好赶在美国大选前后,外界猜中欧是想避开美国新政府干预。但拜登上台后,对华政策没松,反而拉拢欧盟一起施压。

欧盟经济上依赖中国,国防上靠美国,夹在中间挺尴尬。

结果欧盟对中企的限制没少,比如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推出法案,针对华为等中企的5G设备审查严格。中国企业想在欧洲投资,本来就能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但欧盟的敌意让合作卡壳。

2023年,中欧关系有点起伏,但贸易还在持续增长。中国继续放宽市场,允许更多欧洲投资进新能源领域。

欧盟维持对中企的限制,法案审查电信设备供应,没松口。双方高层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会晤,聊贸易平衡,但协定批准没进展。

欧盟官员反复审阅协定文本,标注中国承诺,但就是不往前推。中国表示会采取对等步骤,保护企业权益。

到了2024年,情况还是老样子,协定搁置,欧盟说无意重启,维持对华措施。中欧贸易额保持增长,欧洲汽车企业在华扩大工厂,招聘本地员工,但投资协定这块像块顽石,没动静。

2025年开头有点新苗头。4月底,中国解除对多名欧洲议员的制裁,引发外界猜测,是不是为解冻协定铺路。

5月15日,欧盟官员在论坛上表态,说暂不重启协定,维持对华制裁。

布鲁塞尔审阅报告,决定继续搁置谈判。中国官员一直在游说,希望欧盟就协定重新谈判,但欧盟回应冷淡。

尽管如此,4月欧盟和中国确认,7月将在北京举行欧盟中国峰会,聊气候合作和经济议题。这算是个外交解冻的迹象,高层互动增多。

但欧盟还是希望从中国那拿到些让步,比如在科技转移或本地内容要求上更可执行的规则。

从大局看,中欧合作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充满机遇,包括大众在内的汽车巨头正在扩大在华投资。

中国从来不排斥合作,愿意帮助欧洲企业在华投资。这些年,中国已经在电信和新能源汽车上放宽准入,给欧洲企业提供了便利。

但欧盟对中企的敌意没变,自从美国拉黑华为后,欧洲国家跟进,推出法案针对中企。

只有中国在推动协定,欧盟没推出相应措施,改善中企投资环境。双方合作基础不平等,协定注定难推进。

欧盟的出发点,有时候是为了讨好美国,美国在欧洲有驻军,加强控制,不会让欧盟走独立路。

中国企业投资欧洲,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但欧盟打压中企,只会破坏大局。欧盟最大的困局是经济依赖中国,国防依赖美国,没法完全说不。

中国准备好对等反制,捍卫权益。2025年4月,环球法治报道说,重启协定谈判迎来契机,欧盟释放良好意愿。

尽管中欧关系波折,意识形态差异明显,但贸易需求在那摆着。

欧盟贸易页面上还写着,协定能让欧盟投资者更好进入中国市场,确保公平竞争。但现实是,欧洲议会冻结了批准,直到中国解除制裁。

欧盟和中国在2025年的互动,表面上解冻了些,比如峰会计划,但投资协定这事还卡着。

欧盟坚持中国先让步,履行开放义务,中国则要求平等互利。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官员游说欧盟重启谈判,但欧盟说暂不考虑。

欧中建交50年,双赢到对峙,变化大。欧盟想修复关系,但前提是中国让步;中国觉得,中欧应该同时行动,不能一方总让另一方先动。

长远看,协定如果解冻,对双方都有利。

中国市场十四亿消费者,欧盟产业全球竞争力能提升。但现在僵局在制裁和让步上。欧盟内部意见不一,有些议员强硬,有些企业主急着进中国市场。

2025年7月峰会也许会聊到这事,但结果难说。欧盟政策贸易网站上,协定承诺中国确保国有企业行为义务、透明补贴规则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胆向欧洲投资开放,但欧盟得回应。

中欧关系在2025年有点低成本重置的味道,中国押注压力从美国那边会让欧洲靠近。但现实拉扯,欧盟和中国被拉开。

特朗普时代欧盟和中国靠近,但实际分歧多。欧盟需要协调对华政策,但没有统一计划。投资协定兴衰,给德国对华辩论留教训。

解冻中欧投资协定这事,欧盟要求中国先做出让步,履行开放市场的义务,但中国坚持平等。中国已经在做市场开放,贸易额证明合作潜力。

欧盟得想想,自己冻结协定,是不是在自损机会。双方得找平衡点,否则协定继续冻着,企业间合作虽在,但大框架缺席。

2025年外交带来战略机会,但限界明显。气候协作推进,但投资协定还需时间。欧盟和中国,都得实际点,别总卡在条件上。


参考资料:

1、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迎来契机 新浪财经 2025-04-22

2、欧洲议会表示已冻结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商务部回应 商务部网站 2021-05/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财经   中欧   协定   中国   欧盟   义务   市场   欧洲   美国   中国市场   企业   议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