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档案馆里寻找一些尘封了80多年的抗战老兵的资料,不意间竟撞见30年前,郑拾风先生委托当时的县委书记彭智勇,转交给县档案馆保存的那件“今日无话可说”的墨迹。
这件具纪念和文化价值的墨宝,笔锋如刀,劈开了数十载光阴,直刺我眼底。这“无话”二字,偏生勾出我胸中万语千言,欲为这位将投枪匕首掷向世间、却将春风化雨留予桑梓的文人,谱写一曲慷慨的吟唱。
一、风骨铮然:笔锋下的时代呐喊
郑拾风,原名郑时学,1920年出生于四川资中,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杂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和诗人。
1946年6月“下关惨案”发生次日,时任《南京人报》总编辑郑拾风坚决主张抗议这种暴行。由于报道的消息和评论被国民党新闻审查机构“开了天窗”,郑拾风便在6月24日的《南京人报》“天窗”位置,写下了“今日无话可说”这振聋发聩的六个大字。这篇六字短评,被誉为中国杂文史上最短、最有力度的一篇杂文。
我书柜中至今珍藏着郑老1992年赠送的杂文集《语不惊人》。解放前,他的杂文集《嗡嗡集》《蜂刺》《百发不中集》等,已经展现出文笔犀利的特点。解放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杂文一千多篇,出版的杂文集有《弯弓集》《语不惊人》《热炒冷餐》等。
郑老的杂文向来不是书斋清供,而是淬了现实血火的匕首。其笔尖游走处,每每戳破虚饰的脓疮,令伪善者股栗,麻木者汗颜。那沉默的抗议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知识人最痛切的清醒。当万马齐喑,以“无话”作雷霆,恰是最震耳的“有话”。这般风骨,非为标榜孤高,实乃对脚下土地爱得沉痛,不得不以冷眼裹热心,曲笔写直节。
郑拾风先生的杂文像一缕风。这缕从不是狂躁的暴风,而是带着思辨力量的“穿堂风”:不刻意煽动情绪,却能精准戳中时弊的要害;没有激烈的嘶吼,却以幽默、犀利的笔触,将复杂问题拆解得清晰透彻。他的杂文像风一样“无孔不入”,既能钻进社会现象的缝隙,揭露症结,也能拂过人心的角落,唤起共鸣,字里行间始终藏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让读者在文字的“风感”里,读懂理性与良知的重量。
郑老的文风之峻峭,颇有鲁迅遗风。他凭借资深记者的敏感,善于捕捉蛛丝马迹;又用正义的手术刀对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解剖,义无反顾地扬善去恶,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他善用白描,三言两语勾勒世相,寻常字句经他排布,便如银针探穴,精准刺中时代痼疾。没有咆哮,却字字铿锵;不见血刃,而句句见血。这般文字,非大慈悲心不能为,非大勇气不敢为。
而那张珍藏在资中县档案馆“无话可说”的书法,墨迹间又何尝不是一篇无声雄文?笔势如断崖,留白处惊涛暗涌。文人最痛,莫过于面对荒诞竟失语;志士至哀,不外乎目睹苍生却无言。郑老以笔墨封存了这极致的愤懑,将一声叹息锻成不朽的诘问,悬于故乡堂上,令后辈睹之凛然自省。
二、风惠桑梓:浸润故土的文化甘霖
郑拾风先生的乡情像一股风。当这股风吹回他的家乡资中,便化作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故乡的文化肌理,催生出实打实的民生与文化的果实。
郑拾风先生1940年离开资中。“沱水频催游子还,老来日甚恋乡关。”1983 年,“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资中,从此便“怀念吾民吾土”,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回乡一次。那时,我有喜多次陪同郑老游白云山、重龙山、文庙、武庙、新正街、喻培伦青年读书处。我亲眼目睹了他为他以知识分子的远见与行动力,为家乡奔走:他为推动打造历史名城建言献策,让资中的过往岁月不再被尘封;他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助力,为家乡留住人才、激活活力;他开发资中旅游鼓与呼,让山水资源变成惠及百姓的财富;他推动创办重龙诗书画院,让文化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今天,资中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郑拾风先生等老一辈资中文化人的影响和贡献。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文化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动力。
三、风范长存:知识分子的千钧担当
郑拾风恰似一阵独特的风。这风,记录了郑拾风作为杂文家的锐利与深刻,也见证了他作为游子的赤诚与担当。今日再谈这股“风”,既是对一位知识分子精神的回望,也是对那份“反哺家乡”情怀的致敬。毕竟,能以笔为刃针砭时弊,又能以心为火温暖故土的人,值得被时光永远记得。
我凝视着“今日无话可说”这沉默的宣言,忽觉今日非“无话可说”,而是“有话必须说”。说一个文人如何以断句对抗遗忘,如何用留白填满赤诚。在众声喧哗的当下,郑拾风那锐利而清醒的沉默,反而成了最震耳的钟声。它提醒着我们:慎勿在麻木中失语,莫要在苟且中忘言。
郑拾风先生从“今日无话可说”,到为家乡文化事业“有话可说”,郑拾风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
今日,我们有话可说,只因风还在吹。郑拾风虽已作古,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在资中的风中流传。这风,是文脉之风,是担当之风,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家乡的挚爱之风。
今日,我们有话可说。说的是关于一位文化前辈,用一支笔如何书写时代,用一颗心润泽故土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会随着资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一起,被更多人知晓,被更长久的传颂。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