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有望接手星巴克中国?看似跨界,实则商业内核高度契合

火锅店要卖咖啡馆?听起来像“八竿子打不着”,但背后的逻辑,比你想象得更精明。

就像老话说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最近一则关于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的新闻,引发了不少关注。

如今,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案进入最后阶段,几家财务投资者杀入了最后一轮角逐,谁都没想到,海底捞这个名字也悄悄出现在了讨论名单里。

这让不少人质疑:海底捞不是卖火锅的吗?怎么还惦记起咖啡了?

尽管火锅与咖啡看似毫不相关,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商业内核却高度相似:它们本质上都不是餐饮提供商,而是社交空间运营商。

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战略构建用户黏性,海底捞则借极致服务将就餐体验转化为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场。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海底捞和星巴克是一对尚未产生交集的soulmate。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也不太好过,面临创新节奏滞后、租金成本攀升、本土竞争受压等问题。

像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这些“后起之秀”,一个个不仅卖得快,还会玩流量。

星巴克的“高端慢节奏”策略,反而有些不接地气了,租金成本攀升、上新速度跟不上、社交玩法也不够灵活,都让它的优势逐渐被侵蚀。

到了2025年,星巴克决定出售中国区约70%的股权,预计总估值在50亿至60亿美元之间

这时候,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成了呼声最高的四家财务投资方。

这些机构有钱,也擅长用资本盘活项目。但问题来了——财务投资者真能解决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吗?

换个角度看,海底捞或许才是更懂星巴克的人。

海底捞从2019年起就试水新茶饮,但始终没能跑出一个独立品牌。原因很简单,它的茶饮业务一直局限在火锅店内,属于“店中店”模式,流量被主业稀释,品牌也没立起来。

但这并不说明海底捞做不了,而是新茶饮赛道已愈发内卷,从头打造新品牌意味着高成本、长周期和高风险,海底捞已错过自建新茶饮品牌的最佳时间窗口”。

当年自己做来不及了,如今星巴克出售,正好给了它一个“抄近路”的机会。

星巴克有品牌、有门店、有忠实用户基础,正好补上海底捞在茶饮赛道的短板。

而反过来看,海底捞在本土化运营、社交玩法、商业地产谈判方面的优势,也正好能帮星巴克解决眼下的难题。

以星巴克如今的品牌势能,想要抵抗新茶饮的冲击,不能再靠过去那一套“国际范”打法,而需要一个真正懂中国市场的运营者。

不过话说回来,这笔交易能不能成,还得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钱。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只有67亿元人民币,面对动辄400亿元的星巴克估值,压力不小。

要参与这笔交易,海底捞必须联合财务投资者。但问题是,星巴克明确表示不希望任何一个买家控股,最多只能持股30%以内

这意味着,海底捞即便参与,也只是联盟里的一个成员,难以掌握控制权

而控制权,恰恰是海底捞最需要的。它不是资本玩家,而是运营型企业。

如果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很多本土化策略就无法落地。这就形成了矛盾:星巴克想要钱,但又不想被干预;海底捞想要运营权,但又买不起全部股份。

从星巴克的角度看,卖给财务投资者更安全。以麦当劳为例,2017年中信资本和凯雷集团收购麦当劳中国80%的股权后,品牌控制权交给了本地团队,实现了门店快速扩张。

而星巴克显然不愿意走这条“放权换效率”的路。它希望品牌全球一致性不被打破,这就让产业投资者的空间被压缩了。

但话说回来,在如今的中国市场,运营能力比资本更稀缺。尤其是像星巴克这样靠“体验”打天下的品牌,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本土节奏,未来几年可能会被边缘化。

海底捞的加入,或许能为星巴克中国打开新的增长想象,帮助其更好适应本土市场节奏”。

说到底,这场交易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次战略级的合作试探。

海底捞能不能拿下星巴克中国,还要看资本、品牌、股权结构等多方权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场关于社交、体验与空间的较量中,海底捞,确实是那个最懂星巴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中国   内核   海底   高度   商业   品牌   社交   资本   投资者   财务   控制权   中国市场   节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