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北京文化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共同发起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并签署了共建协议。各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琉璃河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与价值阐释工作。
“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签约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琉璃河遗址是京津冀地区极为重要的西周时期考古遗址,是研究北京早期城市发展、燕国历史文化与南北文化交流的关键实证。
梳理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史:1945年,琉璃河遗址首次被发现。1962年,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的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在琉璃河地区进行考古调查。1972年至1977年,琉璃河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首次提出琉璃河遗址为召公封燕的始封地。1980年至1986年,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重点对墓葬区进行考古研究,进一步证明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早期燕国的都邑。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琉璃河考古队,进一步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所代表的燕文化的复杂性。2021年至202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墓葬24座,丰富了遗址非核心区的材料。
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中展出的作册奂器组合。2021年发掘小型贵族墓M1902,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记载,墓主人为“作册奂”,“奂”是姓名,“作册”是官职,属于史官或书记员。太保召公筑城后,在燕侯宫举行宴飨,赏赐作册奂贝,作册奂用这些贝为父亲铸造礼器。作册奂器及其铭文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琉璃河遗址以新时代的考古理念和方法开始新一轮考古工作。2021年,作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为北京地区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物证据。2022年7月,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同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4年,琉璃河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5年,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此可见,深化对琉璃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实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多家中央与地方考古权威机构携手组建联盟,是创新考古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多方协作的一次重要探索,标志着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进入统筹推进、深度合作的新阶段。
据悉,根据共建协议,联盟各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重点在以下方面深化合作:其一,联合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集中各成员单位专业技术力量,组建高水平联合考古团队,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琉璃河遗址进行系统、精细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深化对遗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及历时性演变的认识。
其二,加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合作。依托各机构在科技检测、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等方面的先进设施与技术优势,共同开展出土文物与遗迹的现场保护、分析检测与修复研究,全面提升遗址信息提取能力和文物保护水平。
其三,推动成果转化与价值传播。协同开展琉璃河遗址出土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合作完成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及公众读物;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与公众考古活动,推动考古成果及时转化,生动讲好北京早期历史故事。
其四,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通过共同指导研究生、联合开展田野考古实践、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搭建高水平考古人才培养平台,为遗址长期研究储备专业力量。
此次联盟的成立,是央地合作深化考古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切实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为更大范围内推动重要遗址考古研究合作提供了示范。各方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紧密协作、携手共进,充分挖掘琉璃河遗址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为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刘军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