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欺负奶奶”到“杀人放火”,孩子的三观歪了,到底该怪谁?

最近,网上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心惊又心寒的新闻:有孩子对长辈拳打脚踢、恶语相向;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评论区总是一片哀叹:“现在这孩子都怎么了?三观尽毁!”

但当我们放下手机,看看身边:有的孩子自私霸道,稍有不满就撒泼打滚;可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分享,礼貌谦让,像个小太阳。

同样都是孩子,为何差距如此之大?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他们成长的环境里。

1. 孩子的“无法无天”,往往是大人“亲手递上的刀”

想象一个场景:孩子想要玩具被拒绝,开始打妈妈。如果大人一边说“不能打人”,一边却又妥协满足了要求。这在孩子眼里意味着什么?——“打人”是有效的,规则是可以打破的。这种“教一套,做一套”的溺爱,就像是在告诉孩子:你的欲望比道理更重要。今天他可以为玩具打妈妈,明天就可能为更大的欲望去挑战更严重的规则。

2. 我们是在“爱孩子”,还是在“爱自己想象中的孩子”?

很多“溺爱”源于一种补偿心理:“我小时候苦过了,绝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于是,百依百顺,包办一切。但这剥夺了孩子学习“等待”、“感恩”和“责任”的机会。他被供奉在家庭宇宙的中心,自然会认为全世界都该围着他转。他不懂得尊重老人,因为在他眼里,满足他需求的老人不是需要尊重的长辈,而是“工具”。

3. 那“极少数”懂事的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

而那些我们称赞的、有礼貌、有同理心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都做对了一件事:“立规矩,讲道理,以身作则”。

· 规矩是安全的边界: 比如,“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要尊重老人”。这不是束缚,而是让孩子明白世界的运行规则,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 尊重是双向的: 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同时也要求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这种尊重,是在日常点滴中“换”来的,不是“要”来的。

· 父母是“活”的榜样: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去做。你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将来才会孝顺你;你遇事讲理不暴躁,孩子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所以,当我们惊叹于那个“极少数”懂事的孩子时,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一个家庭系统性的努力和沉淀。而当我们痛心于那些“三观不正”的行为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

孩子从来不是天生就“坏”,他们只是一张白纸,最终画上的图案,取决于家庭和社会递给了他什么样的画笔和颜料。养孩子,不是养一个宠物,满足他吃喝玩乐就行;而是在为社会培养一个未来的公民。

这个过程很累,需要持续的耐心和智慧。但这是我们能为孩子,也是为自己未来铺下的,最坚实、最温暖的路。

你觉得孩子的“三观”教育中,最难的一点是什么?是立规矩孩子不听,还是家里老人护短?或者你有培养孩子好品德的“独家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困惑和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育儿   杀人放火   奶奶   孩子   父母   老人   家庭   规矩   溺爱   规则   打人   长辈   懂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