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韵染翠谷 桃坪启新程
车行南岭粤北群峰之间,Y725乡道如银带穿梭于丹霞翠岭,距黄圃镇14公里的蜿蜒之后,桃坪村便在群山环抱中静静铺展。这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古村,藏在正岐岭与芦头松的错落褶皱里,邱家洞与坳上水系在此汇流,八姓人家世代聚居,既守着"桃源藏龙又卧虎,坪地山美豪杰处"的古韵,更揣着一段热血沸腾的红色记忆。

一踏入村庄,首先撞入眼帘的是环村公路旁层层叠叠的新绿。近年来的植树造林让这里成为黄圃镇的"活力氧吧",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山峦如青黛屏障,将暑气隔绝在外,不愧"避暑胜地"的美名。休闲广场上,村民们三五成群闲话家常,篮球场上不时传来清脆的拍球声,文化室的玻璃窗映着天光,与远处丹霞地貌的红褐岩壁相映成趣。这些崭新的乡村图景,是桃坪村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Y725乡道单改双的畅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这座古老村落焕发出蓬勃生机。

循着村中的红色标识前行,郑氏宗祠的飞檐翘角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醒目。这座位于箭竹坪的老宅,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岁月的刻痕,墙角的青苔下,似乎还藏着当年游击队秘密活动的踪迹。翻开《乐昌党史资料》,一段峥嵘岁月缓缓铺陈:1928年4月,谷子元、余经邦等革命同志从湖南临武转移至此,在这片湘粤交界的"咽喉驿站"建立湘粤边工委,桃坪村从此成为游击队的重要落脚点。村民们自发地送米送番薯,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援革命,让红色火种在群山间悄然蔓延。

在村文化室的陈列架上,几张泛黄的照片、几件陈旧的农具,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1931年起,桃坪与坪石皈塘村一同成为湘南特委的重要根据地,1932年中共宜乐县委机关落户于此,谷子元担任县委书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汇成燎原之势。1933年冬的肃反斗争中,村民们与县委同志并肩作战,消灭反革命分子,用热血捍卫了革命根据地的纯洁。抗日战争时期,郑家村小组的老宅成为解放军的扎营旧址,门板上隐约可见的划痕,是那段艰苦卓绝斗争的无声见证。

如今,这些红色印记已成为桃坪最珍贵的财富。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以"革命老区"为金字招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全力推进坪石皈塘至桃坪郑家村的红色旅游公路建设。行走在箭竹坪的石板路上,抚摸着宗祠的斑驳梁柱,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脚步声与呐喊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村庄的血脉,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站在村后的山坡上远眺,丹霞地貌的奇特峰林与层层梯田构成绝美画卷,新植的树苗在风中摇曳,环村公路如玉带环绕,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在此完美交融。桃坪村的党员干部与村民们正以攻坚克难的劲头,抓好产业谋划与人居环境整治,在森林防火的第一线坚守,在文旅开发的道路上探索。他们要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让绿色家园更加宜居,让这座"飞地"上的革命老区,成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的示范标杆。

夕阳西下,余晖为桃坪的山峦镀上金边,文化室的灯光渐次亮起,红色故事在晚风里轻轻流淌。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红韵染翠谷,桃坪启新程,在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里,这座红色与绿色交织的古村,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发展篇章,为粤北乡村振兴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桃坪力量。
(白春明 2025.10.25)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