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新闻头条仍被伊朗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占据时,一场更为持久的危机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蔓延。
2025年6月的那场为期12天的激烈交火,虽然在当月就达成了停火协议,但它留下的环境创伤,远比政治裂痕更难愈合。
在拥有千万人口的德黑兰,水库水位已跌至近70年最低点。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卡拉季水库,其正常蓄水量应为2500万立方米,如今却只剩下可怜的14%。
这组冰冷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每天限时供水的现实困境。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水资源危机并非孤例。在历史名城伊斯法罕,街道上不时出现的坑洞已成为日常危险 - 这不是简单的道路破损,而是整座城市正在缓慢下陷的可怕征兆。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伊朗超过90%的水资源都被用于农业灌溉。
这种近乎涸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正在让这个国家付出沉重代价。曾经碧波荡漾的湖泊,如今已变成一片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今年早些时候,南部省份遭遇的沙尘暴更是让数千人因呼吸问题住院,基础设施几近瘫痪。
战争无疑加剧了这场环境灾难。当地媒体披露,以色列对德黑兰附近油库的导弹袭击,直接向大气中释放了47000吨温室气体。
这还没算上工业废水泄漏、城市污水以及各种污染对水系统和土壤的持续破坏。说实话,这些数字看得人触目惊心,但在国际媒体的版面上,它们却很少能占据一席之地。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德黑兰的学校因坍塌风险在九月紧急疏散,道路也频频出现地陷,这些消息却很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对伊朗的报道依然执着于核计划、经济制裁和地缘政治博弈。这种关注点的失衡,不禁让人想问:难道只有战争的硝烟才值得关注,而环境的崩塌就不重要吗?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报道中东的新闻机构确实更偏爱战争与冲突题材。
其他研究也证实,环境问题在新闻优先级中总是排在后面。
说实话,这种选择性关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战事的紧迫性确实更吸引眼球。
但问题是,气候变化可不会因为停火协议而暂停它的脚步。
即便在伊朗国内,媒体的关注度也经历着明显的分裂。
战争期间,塔斯尼姆通讯社、米赞通讯社等保守派媒体几乎把所有版面都献给了军事动态。
直到战事结束,《今日信使报》、《东方报》等改革派媒体才开始大力报道环境危机,而保守派对此依然关注有限。
在我看来,这种“重战争轻环境”的报道倾向存在着巨大隐患。中东正面临着全球最严峻的环境挑战-干旱、洪涝、沙尘暴轮番肆虐。
在伊朗,干涸的河流、污浊的空气和频繁的断电正在摧毁普通人的生活。
国际社会如果只盯着政治角力,而忽视这些更深层的危机,无异于在错过一场正在加速的灾难。
说到底,一纸停火协议能暂时压制战争的喧嚣,却阻止不了伊斯法罕的地面继续塌陷,也挡不住下一场沙尘暴的来袭。
当我们习惯于追逐热点新闻时,那些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正在悄然重塑着这个地区的未来。
或许,我们真该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新闻?是转瞬即逝的政治博弈,还是关乎亿万人生存的环境危机?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关注这个世界的人深思。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