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吞掉王仙芝之后, 黄巢的野心,终于藏不住了

——从“打完就散”到“直取长安”,农民起义头领的权力进化


公元878年,王仙芝死了。


这是唐朝松了一口气的一年,也是黄巢彻底“单飞”的开始。


这时候的黄巢,已经不再是那个背着私盐、写着愤世诗句的文人。


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政治野心家。


而他的目标,不再是“劫富济贫”,而是取而代之。


他要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天下。






黄巢的决策


王仙芝死后,起义军陷入了短暂混乱。很多人开始犹豫:


是就此散伙,还是继续打?


黄巢给了他们一个答案——

“不如跟我走,我们一起进京,把唐皇拉下来。”


就这样,散兵游勇重新聚拢。黄巢并没有靠“抢”,他靠的是组织力 + 使命感。


他把义军改编成“义军营制”,设立“都统”、“先锋”、“军侯”等职称。


不再是临时抱团,而是——一支“政权预备军”。





接下来两年,是黄巢起义的“壮大阶段”。


他做了几件关键的事:


  1. 拉拢残部,强制统一 王仙芝的旧部、其他农民军、地方土豪,通通被纳入他的军队。
  2. 招募饥民,收拢流民 沿途招人,给饭吃、给衣穿、给希望,一度军队超二十万人。
  3. 明确目标:北伐,取长安 不再四处打转,开始制定战略路线:“走大路、吃大城、看皇帝”。


黄巢不是鲁莽的人,他懂得:如果继续像王仙芝一样打游击,只会死得更快。


只有攻城、建制、称帝,才有生路。


这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看作一个新王朝的缔造者。




唐朝的反击。


唐朝也不是完全坐视不理。


皇帝派出当时名将高骈,率军围剿黄巢。但唐军的问题很严重:



打仗的时候黄巢是拼命的,唐军是打卡的。


几场交锋之后,黄巢迅速掌握战场主动权:



这时候的黄巢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冒险的决定


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黄巢没有在南方建立根据地,而是选择北上,穿越千里,朝着中原杀去。


这是极其冒险的决定。


为什么他敢?


因为他知道,南方粮少兵少地形复杂,而中原,是唐朝的命脉——


只要把刀插在心脏,帝国就会失血而亡。


这个判断,正是黄巢与其他义军的最大不同。


别人是为了活,他是为了赢。



取潼关,破长安!


到了880年,黄巢已攻入安徽、江苏一带。


唐廷震怒,急调各地军队围剿,却连连败退。


就在这一年末,黄巢发布了一个惊人的口号:


“诸军听令,来年春,取潼关,破长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军明确提出“攻入国都、改朝换代”的目标。


而黄巢,也终于放下了伪装:


他不是来“劫富济贫”的,他是要来“推翻帝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野心   黄巢   长安   潼关   唐朝   起义军   中原   劫富济贫   军队   这时候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