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主题为“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介绍食养药膳在中医药健康促进方面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发布会上,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中医讲究“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要讲究三因制宜,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计划。目前即将进入“龙舟水”时节,民间也有防“五月毒”之说。此时南北地域、气候特点差异较大,食疗保健重点和具体做法也有不同。
“龙舟水”来临,要防“五月毒”
即将进入“龙舟水”时节,为何民间会有防“五月毒”之说?张忠德教授介绍,即将迎来小满节气和端午节,这个时期也叫“龙舟水”,民间有“五月毒”之说,特点是气温很高,雨水很多,湿气很重,但南北差异也很大。
南方地区湿热偏重,由于天热,人出汗很多,人体阳气就容易随之外泄,外界的湿邪就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各种湿疹、疮疖,以及一系列胃肠道不适,如胃口不好、肚胀、大便不成形等。这时应以清热化湿为主,可以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做成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煮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排骨汤。
北方地区此时气温慢慢上升,雨水增加,但是早晚温差特别大,湿热慢慢增加,而此时往往是夹风夹寒。除了胃肠道问题外,北方地区很多人此时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眼睛痒等过敏症状。因此除了祛湿热之外,同时要兼顾补气健脾,在刚才所说的基础上,北方可以加一些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五指毛桃、赤小豆,如五指毛桃或党参、瘦肉煮的汤。
盛夏入伏后,食养重点也会有变化。张忠德介绍,三伏天后,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雨水特别多,高温高湿,暑、湿、热并重。这时可以用一些苦瓜、冬瓜、西瓜、绿豆,加大化暑湿健脾的力度,再加入一些荷叶、莲子芯、灯芯花、淡竹叶等清心除烦之物,针对三伏天调养。但要注意,如果平时脾胃就很虚弱,吃一两次就可以了,不要长期吃。
不同季节食养重点也有所不同。张忠德举例说明:“秋季天气干燥,大家都懂得吃雪梨、石榴、蜂蜜等滋阴润燥之物。冬季寒冷,可以吃些当归、艾叶、羊肉汤来温阳祛寒。春季春潮来袭,从严寒转向温暖潮湿,此时就要吃生姜、藿香、紫苏叶、艾叶、佛手,以疏肝健脾化湿为原则进行食疗。”
补气健脾祛湿,也可助力身材管理
南北地区在食材选用和烹调方式上的不同,对食养有何影响?
“南北气候和人群特质不同,养生的需求也不同。”张忠德介绍,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夏季漫长且高温多雨、闷热潮湿,人体出汗特别多,因此岭南地区“以汤养生”的理念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岭南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食材选择上,南方注重选择清热祛湿、健脾补气、养阴生津类食药材。例如清热祛湿类的荷叶、赤小豆、冬瓜等,健脾补气的五指毛桃、山药、白术等,养阴清热的乌梅、百合、玉竹等。广东人还喜欢用鸡蛋花、木棉花、布渣叶、火炭母等岭南草药煮凉茶喝,祛暑祛湿,比如王老吉、廿四味、五花茶、癍痧等广式凉茶特别多;在烹调方式上,南方多采用煲汤、炖汤、清蒸的方式,追求原汁原味,清润为主。比如竹蔗茅根马蹄水、冬瓜荷叶炖水鸭、粉葛赤小豆鲫鱼汤等,都是餐桌常见的夏季清热祛暑的药膳。
而在北方,由于气候较寒冷,食材选用多以面食、肉食这些补气温阳祛寒为主的温性食材,如羊肉、牛肉等。但要注意,脾胃虚弱的人群,若肉食、面食太多,容易造成积食,或积食化火,而引起口腔溃疡等不适。怎么办?如果肉食太多导致积食,可以用山楂、乌梅、麦芽做成代茶饮;面食导致的积食,可以用麦芽、谷芽、陈皮等制作代茶饮来健脾消食。
此外,长期食用大量面食、肉类的人容易偏胖,适当控制饮食的同时,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等补气健脾祛湿的药材,搭配麦冬、麦芽、乌梅等消食,来帮助管理好体重。
在烹饪方面,北方多采用炖、炸、烧等方法,口味较重。烹饪时常搭配胡椒、花椒、八角等辛香调料驱寒,这些辛辣之物相对温燥,吃得太多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伤阴的表现,可以适当搭配一些酸菜、酸萝卜等酸味食材,既可开胃消食,又可养阴润燥。
儿童老人孕产妇,如何吃药膳?
对于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选择药膳有何注意?张忠德教授提醒:“不同年龄的人群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不一样,尤其是儿童、孕产妇、老人家等人群,更加要注意‘因人施膳’。”
张忠德提醒,儿童的体质特点为“肺常不足、脾虚、心肝有余”。儿童的肺气不足,就容易出现反复感冒、鼻炎、哮喘,可以用五指毛桃、太子参、党参等补益肺气,如五指毛桃、太子参煮汤,或太子参煮牛肉汤。夏季大家喜欢开很冷的空调,或是大吃寒凉冷饮,带来“人造风寒”,这时可以用生姜、紫苏叶、葱白煮水做代茶饮。脾胃虚容易出现胃口不好、积食、肚胀,可以用山药、麦芽、山楂等健脾益气。有些小孩吃了太多肉,可以提前煮一些麦芽山楂饮,消食健脾,防止积食。
夏天若吃冷饮冻食太多,拉肚子或肚子不舒服,可以用陈皮、生姜煮水来温中祛寒。心火肝火旺的话,小孩就会出现烦躁、情绪不好、睡觉不安,尤其在季节变化时更明显,可以用麦芽来平肝疏肝,搭配灯芯花、莲子芯等煮水煮汤喝。
孕妇的气血要供应给胎儿的生长发育,气血就相对偏弱,容易出现心烦、疲倦、乏力、怕冷、出汗多、健忘等不适,可以用党参、桑椹子、龙眼肉做药膳来补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以多用砂仁、白术、陈皮来煮汤,不仅可以健脾补气,还有助于安胎。产妇在月子期间可以用益母草、当归、桃仁等来促进恶露排出,同时可以用黄酒、米酒、猪脚姜来驱寒养血。
老年人的脏腑功能慢慢衰退,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觉不踏实等,可以用党参、芡实、巴戟天、牛大力等健脾补气、补肝肾,比如牛大力煮猪骨头汤,或者党参、芡实煮鸡汤。但是容易上火的人群要注意,煲这个汤时要加一些沙参来养阴润燥,容易积食的人群可以加一些麦芽来健脾消食,做到“补而不燥”“补而不滞”这个食疗大原则。
文|记者 林清清图|中国网
编辑:李可欣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