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圈又炸锅了!
有媒体预计到2034 年全球微处理器市场规模将从1146亿美元暴增至2615亿美元!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半导体帝国!
中国市场像开了挂一样,在2024年就拿下420.8亿美元份额,预计2034年突破千亿大关。
这波操作,连台积电、英特尔都得靠边站?
2024年亚太地区占了全球微处理器市场61.4%的份额,光这一地区的收入就有703亿美元,差不多是全球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而中国的贡献是最为关键的关键,达到了420.8亿美元的规模,相当于亚太地区总份额的六成左右。
能有这样的成绩不仅是中国国内有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更是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支持。
就拿中芯国际来说中国国内的半导体龙头企业,最近几年一直在稳步推进技术升级。2025年9月初,中芯国际宣布,产业14纳米FinFET工艺良率已经稳定在95% 以上,而且已经开始为国内多家手机厂商和汽车电子企业供货。
这放在几年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中国国产手机的处理器还依赖进口,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型开始用上中芯国际代工的芯片,不仅供货更稳定,成本也比以前有优势。
比如某国产手机品牌今年推出的中端机型,用的就是中芯国际代工的处理器,上市后销量很快突破了百万台,不少用户反馈手机续航和运行速度都不错。
这哪里是简单的商业成功,分明是一场科技突围的史诗级战役。
微处理器行业一直在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在技术战场上,2nm制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联发科前脚刚宣布 2nm芯片完成流片,预计2026年底量产,台积电后脚就启动2nm生产线建设。
这种工艺不仅能让手机处理器性能提升18%、功耗降低 6%。
除了工艺升级,人工智能也在改变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国内专门做AI芯片的企业,今年推出的思元 600 芯片,已经使用在阿里云的服务器上。
以前服务器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顿,现在有了 AI 芯片的助力,数据处理速度快了不少,咱们平时用手机刷短视频、用云端存储文件,响应速度也比以前快了很多。
还有汽车领域,现在不少国产车都搭载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这套系统里的微处理器就需要处理摄像头、雷达传来的大量数据,比如遇到行人横穿马路时,刹车反应比以前快了 0.3 秒,这在实际驾驶中可能就是安全与否的关键。
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早已实现自给自足。2025 年上半年,28nm及以上芯片自给率达到 70%,电源管理IC等细分领域甚至超过 80%。
但中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在先进架构战场上RISC-V 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化,除了驾驶辅助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都需要微处理器。
长城汽车今年推出的一款新能源车型,就搭载了咱们国产的车规级微处理器,这款芯片能同时处理导航、音乐播放、电池状态监测等多个任务,而且稳定性很好。
上市半年多还没有出现过因为芯片问题导致的故障。不少车主反馈,开车的时候用语音控制导航、调节空调,反应很灵敏,不像以前有些车型,语音指令要等好几秒才会响应。
国内的不少工厂都在搞自动化改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传感器都需要微处理器。
比如某家电企业的生产线,以前需要工人手动检测产品质量,现在换成了搭载微处理器的智能检测设备,不仅能检测出产品表面的细微瑕疵,还能实时把数据传到后台,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 20%,产品合格率也从98%提升到了99.5%。
虽然咱们国内微处理器市场增长很快,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生产先进芯片需要的极紫外光刻机,目前全球能生产这种设备的企业很少,且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影响,获取起来有难度。
不过国内企业也在不断想办法突破,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一直在研发国产的光刻机,今年8月时宣布,28 纳米DUV光刻机已经完成了多轮测试,很快就能投入量产。
28纳米工艺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能满足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需求,有了国产光刻机,以后这些领域的芯片供应会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在芯片架构方面,除了大家熟悉的 ARM 架构,RISC-V 架构也在快速发展。国内的芯来科技,今年推出的 NA900 芯片,已经通过了汽车行业严格的 ASIL-D 安全认证,这是全球首款通过该认证的 RISC-V 架构CPUIP。
中国国产汽车用的微处理器,又多了一种本土架构的选择,不用再完全依赖国外的架构授权,成本和技术自主性都更有优势。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MPU,最新预测)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