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从艺45年,没有得过国家一级大奖,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2025年7月8日,电影《戏台》成都路演现场一片热闹。71岁的陈佩斯走到台前,双手作揖,开口就来一句:“谢谢您来捧场。”

这一瞬,仿佛把时光拉回了30年前。那会儿的陈佩斯,是春晚的常青树。而今天,他再次站在聚光灯下,满脸皱纹里全是故事,胡须已经花白,可一抬头,一眨眼,还是当年那个能把所有人逗笑的“小人物”。

没想到的是,路演现场气氛突然“跑偏”。陈佩斯自嘲“没拍电影是因为黄渤霸屏”,话音刚落,黄渤急忙澄清:“你说的那是沈腾!”一老一新,互怼起来毫无包袱,台下全场乐得直不起腰。

可是,表面轻松背后,陈佩斯走过的路,几乎每一次转身都暗藏波澜。从春晚巅峰到寂静舞台,他用45年的从艺人生,活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理想“手艺人”。

如果你走进影院,看完《戏台》,你会发现这部电影远不是“爆笑”那么简单。

故事发生在民国乱世,一个戏班子为了混口饭吃,在战火纷飞中进京唱戏。

戏没开场,军阀大帅带人闯进后台,要求“包场”,还要按自己喜好强行改戏——“楚霸王不能死,刘邦得上吊”。

一群唱戏的、卖包子的、管账的,被权力裹挟成提线木偶,谁都逃不开荒唐的命运。

但戏台上,一切都得讲“规矩”。不管外头炮声有多响,戏班人就算抖着手,也要咬牙唱完《霸王别姬》。哪怕台下观众四散逃命,哪怕“唱错一字就可能掉脑袋”,他们都死守底线,把最后的尊严唱到极致。

就像电影里说的:“乱世如筛,筛掉的是苟且,留下的是风骨。”陈佩斯把几十年的人生体悟、行业坚守、和“认死理”的倔强,都揉进了戏台上的一招一式里。

陈佩斯的生命中,从不缺失落和低谷。

1998年,在春晚舞台谢幕的那一年,他和朱时茂最后一次合作《王爷与邮差》。原本七年打磨的剧本,临场却遭遇收音事故、道具失灵。

演出结束,他台下失声痛哭。

接下来,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消失”。他不再出现在春晚,也几乎淡出主流视野。背后原因不是一句“被封杀”就能说清。

央视下属公司擅自把他们的小品刻碟售卖,陈佩斯据理力争,赢了官司却输掉饭碗。

影视公司经营失败,债务缠身。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笑星”,最窘迫的时候,连女儿280块学费都交不起,身上只剩下147元。

可是陈佩斯没有自怨自艾。他的太太带他到京郊荒地:“咱们有手有脚,不怕没饭吃。”两口子挖土盖屋、种树卖果,从头再来。靠着卖木材和水果,竟然攒下三十万。

他说,人在最穷的时候,反而最能看清“活着的底线”。只要还有双手,就还有新生的希望。

而这一切,其实早有预兆。

1984年,陈佩斯28岁,和朱时茂带着《吃面条》第一次登上春晚。

那是中国小品的元年,舞台上没人教怎么演,连饭票都没人发,两人自己“硬闯”后台。

彩排时把评委逗得扣子都笑崩,台上端着空碗嗦面,台下观众乐到凳子坐不住。

这一夜,他和朱时茂一炮而红。《主角与配角》、《胡椒面》、《警察与小偷》……每一年,陈佩斯的小品都成春晚的“精神符号”。金句频出,场场爆红,小品台词流传至今。

他的表演没有距离感,永远是“咱们自己人”的小人物,不卑不亢,不浮不躁。

主持人易立竞说:“陈佩斯离开得越久,观众越想念。”这份挂念,至今未减。

春晚的顶流岁月,说起来风光,其实暗流涌动。

陈佩斯一直是“有想法的人”。从最早的小品到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他不断尝试创新,哪怕是配乐、结构、节奏,都想往里塞新鲜劲。但制度、流程和创作权的多重博弈,让这些创新屡屡碰壁。

与央视的版权官司成为“分水岭”。

2002年本来准备的《江湖医生》,春晚前3天又被以荒诞理由毙掉。

被“边缘化”之后,连地方台都不敢请他。可他一点没把自己当“受害者”,转身扎进了“最不景气”的话剧行业。

2001年,45岁的陈佩斯拿出全部积蓄,砸进话剧《托儿》。当时剧场破旧,观众稀少,同行纷纷劝他别再死磕。但他认准了:“喜剧就是服务业,观众是唯一的评委。”他死抠细节,二十分钟表演能排练六小时。

功夫没有白费,《托儿》《阳台》《戏台》《惊梦》一部接一部,场场爆满、口碑逆天。朱时茂跑了三十几场就扛不住:“我佩服佩斯,但吃不了那份苦。”

话剧市场因他而起,观众也跟着“从不会笑,到学会笑,到发自内心地笑”。他说自己还没到“黄金期”,还在“南天门”外摸索,理想高远,脚步未停。

如今的陈佩斯,是一家三代的“守夜人”。

他和父亲陈强合作拍过八部电影,从小到大聚少离多,聚在一起工作是最大的幸福。“他很包容我,哪怕我犯错,也选择原谅。”

到儿子陈大愚,父子搭档成了行业佳话。陈佩斯没想让儿子“子承父业”,反而劝他去学别的,可命运让陈大愚还是入了戏剧的行当。

2012年师从父亲,成为第一批“喜剧班”学员。父亲要求极严,但尊重是用汗水和作品换来的。

如今,在大道戏剧谷,每天父子一起排戏、演出、拍段子。儿子保护父亲的创作心气,为了让父亲省力,主动调整分工。年纪大了,他笑说:“等我演不动了,你就给我拉大幕。”

幸福很简单,就是能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话说,有戏演。有些技艺不能直接传承,但精神和那口气,已经刻进了三代人的骨子里。

一路走来,陈佩斯没有多少官方头衔,也没捧过所谓的“国家一级大奖”。他自己笑说:“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没沾过那些东西。”

他不喜欢阿谀奉承,也不屑潜规则、送礼和刷脸。他认定舞台“不是炫耀名头的地方”,而是凭真本事吃饭。他说:“再贵的车也是四个轮子,再多的房子也只睡一张床。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本分,心里就坦然。”

从小人物到大家风骨,陈佩斯用45年把“干净”二字,活成了中国文艺的标杆。

点个“在看”,致敬那个始终干净、倔强、用一生守住底线的陈佩斯,也致敬所有在自己舞台上认真生活的人。#陈佩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娱乐   大奖   干净   戏台   观众   小品   父亲   台下   话剧   底线   托儿   风骨   邮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