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磅10条严控“鸡娃”!《自驱型成长》送你护娃秘籍

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措施刚刷屏,可不少家长仍犯愁:孩子心思像“黑箱”,单靠减作业、加运动真能解根本问题?我家也有俩娃,也曾为和敏感女儿沟通抓狂,直到读《自驱型成长》才醒悟:比政策“硬件”更关键的是“控压力、给自主”。怎么靠这本书帮娃长出自驱力?往下看就有答案。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涉及减少作业、保障学生休息、加强体育锻炼等十个方面,引发了社会和家长们的广泛讨论。

毫无疑问,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同时,由于时代变迁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家长想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是越来越难了。

我们有时候觉得孩子还小,思想不成熟、想法很幼稚,其实也不仅如此,孩子们只是在用他们自己的观察视角和价值体系来理解这个世界,他们分析问题的逻辑是具备很强的合理性和自洽性的。

如果我们家长面对子女的看法做法,一味地批评打压,就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甚至酿成悲剧。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家长,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正处于形成自身价值判断的关键时期。

说实话,别看孩子才八九岁,但你想摸透她的心思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我女儿还是那种比较敏感、比较内向的性格,想要知道她的真实想法,往往需要弯弯绕绕好几圈。

比如,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你能看出她一脸的不高兴,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就是不告诉你,但是会制造各种事端来体现她情绪上的不满,一会儿说晚饭做得太咸,一会儿说弟弟太吵闹。

等我实在忍受不了她的挑剔语气强硬地说她几句,她就会跑到自己房间里嚎啕大哭,那场景,真有点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感觉。

哭了几个回合,等你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你就得主动地去安慰她,先道歉说刚才语气确实有点重,然后也委婉地点出她的做法也有些“不近人情”,最后才能小心翼翼地问出她今天在学校到底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我这孩子才这么小,想要沟通交流都已经如此困难了,可以想象那些初中、高中生的家长们,想要窥探一下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束手无策。

所以,教育部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10条措施,说明上级的确看到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想要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有时候孩子们的内心就像“黑箱”,我们这些外人想要过分干预也不太现实,你能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宽容耐心的环境,给孩子们足够的鼓励和引导,陪着他们慢慢成长。

而想要让孩子的内心成长得足够强大坚韧,关键的一点,是给予他们足够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孩子们的自我驱动力。

有一本叫《自驱型成长》的书,就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书中首先提醒我们,想要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你就需要审视优化自己的教育模型。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跟我一样,都是采用的“挑战-努力”教育模型。也就是给孩子们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今晚刷100道数学题,或者这学期考班级前10名之类的,然后就让孩子们努力去完成这个设定的任务。

不过,在作者看来,这种教育模型的主要弊端,就是过分关注孩子有没有努力、目标有没有实现。对于应该如何努力,怎样才能实现目标,却往往没有头绪。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成了包工头,孩子成了完成目标进度的打工人,双方关系自然很僵硬。

如书中所言,我们应该将教育方式从“挑战-努力”教育模型转换为“压力-控制感模型”。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目标上,而是回到孩子本身,去关注孩子面临的压力。

书中介绍,压力分为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其中正向压力以及正确处理的可承受压力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而毒性压力则会给孩子带来危害。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紧盯着压力这个仪表盘。让孩子更多地体验正向压力,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毒性压力。

由于孩子天生比较敏感脆弱,压力这个指标也是我尤其关注的事情。我的真实经历也在告诉我,处理不好孩子的压力,孩子的大脑就会像死机的电脑一样,别说实现目标,就连正常思考都做不到了。就像给孩子讲数学题,一旦你语气过于严厉,孩子就被吓蒙了,连本来会做的题也不敢做了。

合理控制压力只是培养自驱力的第一步,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机,还要参照自我决定论的理论指导,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这个理论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自主需求就是在可以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增强他们的掌控感。有些事情孩子是有权利自己做主的,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先做数学作业还是先做语文作业之类的。让他们自己说了算,可以大大提升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家长还是要多给引导和建议,而不是直接帮助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家长的支援下自己把困难克服,可以有效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最后就是归属需求,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乘法口诀背不过也好,暑假作业没做完也罢,我的女儿依然是我的心肝宝贝啊。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对子女的爱并不需要以有没有完成目标任务为前提吧?

读完这本《自驱型成长》,我们就会发现,教育部的10条措施是“硬件保障”,而自驱力培养才是“软件核心”。心理健康从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孩子拥有自驱力后的自然结果。分数只是成长的副产品,当孩子像被点燃的火焰般主动成长,健康与优秀都会如期而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育儿   教育部   重磅   秘籍   孩子   压力   家长   作业   目标   心理健康   需求   模型   中小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