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红墨
去年5月,当大模型厂商卷起价格战时,Tokens大概率是出镜率最高的英文单词。
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但未必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Token就像是AI世界里的“电表”。
家里用多少电,电表就走多少个字;AI干多少活,就用消耗多少Token来计量。
以前大家总觉得人工智能神秘兮兮的,像个黑盒子,不知道里面在干嘛,现在有了Token这个标尺,我们终于能看清楚AI到底做了多少事、花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价值。
这一切要从去年那场价格战说起,当时像 OpenAI、阿里这些公司突然把AI服务价格砍了一大刀,原来处理100万个Token要几十块钱,一下子降到几毛钱。
这感觉就像手机流量费从一天几十块降到几分钱,用起来再也不心疼了,价格一降,用AI的人就爆了。
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通过微软云调用的Token数量每天从0.55万亿猛增到4.40万亿,涨了整整7倍,这背后是无数普通用户和企业开始真刀真枪地用AI干活了。
你可能会问,都是谁在用这些Token?
其实分两大类,一类是咱们老百姓日常用的,比如手机里的智能助手、能自动写文案的修图软件。
像谷歌搜索新加的AI总结功能,每天就能消耗上万亿Token,另一类是企业用的,比如银行用AI审核贷款、医院用AI分析病历。
这部分更厉害,像开发Claude模型的Anthropic公司,八成收入都来自企业客户。
为什么Token用量涨得这么猛?关键是AI变能干了。
以前的AI可能只会简单聊天,现在它能帮你写报告、做设计、甚至写代码。
比如让AI当客服,原来回答一个问题消耗200个Token,现在它要先理解你的意思、查资料、核对准确性、再把话说得漂亮点,一套流程下来要用掉800个Token。
活干得细了,收费自然就上去了——但这钱花得值,因为AI确实把事情办得更妥帖。
价格战打得这么凶,厂商会不会亏本?其实他们精着呢。
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把成本压下来了,比如让AI运算更省电、用更便宜的芯片;另一方面搞起了分层收费,就像视频网站有免费版和会员版,需要高质量服务的就多付点钱。
这种模式反而激活了整个市场:用的人越多,厂商越有钱改进技术;技术越好,用的人就更多——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现在判断输赢还为时过早,但能确定的是,AI已经告别了纸上谈兵的阶段。
就像当年电力的普及改变了整个世界,Token计量方式的普及标志着AI真正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
下一个十年,最聪明的公司一定是那些能把Token用得最漂亮的公司——他们知道怎么用最少的“电”点亮最多的灯。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