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加中秋,双节合体,假期拉满。
朋友圈一边是“某地旅游堵到怀疑人生”的吐槽,一边是“孩子在家补课到怀疑童年”的抱怨。别说孩子了,大人看着都觉得窒息:
这假期到底是给娃弯道超车,还是趁机刹一脚,好好停靠加油?
说白了,家长们的心态分两派。
一派盯着分数,觉得别人休息我家必须拼,万一真能逆风翻盘呢?另一派则佛系一点,放话“孩子还小,多玩玩才正常”。
结果呢?
前者忙到假期比上学还累,后者到开学前一天熬夜补作业,一地鸡毛。
讲真,不管是哪一派,都挺有画面感:一个孩子在培训班里打哈欠,另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写作业写到天昏地暗。
中间夹着的是一脸纠结的家长,嘴上说着“孩子开心就好”,手里却翻来覆去琢磨成绩排名。
大家都很累。
先把丑话说前头:真要靠一个假期的补课就能弯道超车,985早被挤爆了。
哪有那么容易?
补课这事,跟健身房年卡差不多,买的时候信誓旦旦,练的时候心不在焉,最后大多效果不明。孩子天天满课表,知识点也没见扎实多少,倒是黑眼圈和抵触情绪一点不落。
休息呢?完全放飞自我也不现实。
开学前熬夜补作业,家长火冒三丈,孩子痛哭流涕,最后两败俱伤。那感觉就像你打算周末追剧放松,结果拖到周日凌晨还在对着进度条崩溃。
其实换个角度想,假期本来就不是赛道,而是停车场。
大家都在兜风,非要开到赛车场比个高下,累的不是车,是司机。
有人说,假期是第二课堂。
我点头,但条件是得有点像课堂,而不是监狱。
大人总以为“学习”只能在课本里,其实孩子在菜市场看摊贩吆喝,也是在学习数学;在乡下看鸡鸭乱跑,也是生物课的延伸;在旅行途中跟陌生人打交道,那就是最实用的社会学。
你发现没?
有些孩子,平时死活背不下来课文,可一到游戏里记地图、背技能、算数值,快得跟闪电一样。差的不是脑子,是场景。假期如果只剩下题海,孩子心里只会觉得世界又小又无聊,慢慢连好奇心都被磨没了。
所以说,带他们多开几扇窗。
哪怕只是去小区楼下溜达,让他观察蚂蚁搬家,聊聊为什么秋天树叶变黄,也比闷头刷题更长远。
学问从来不只在纸上。
听过一个孩子,暑假迷上了AI,自己琢磨着做了个小短片,七八分钟的科幻大作。
虽然画面还挺粗糙,但那股子兴奋劲,连喊吃饭都听不见。家长本来还担心孩子“玩物丧志”,后来才发现,这才是动能。
兴趣带来的专注,比家长的唠叨强太多。
家长总爱问:“孩子的赛道在哪?”
问题是,没跑过怎么知道?假期正是摸索的时候。有人在音乐里找到方向,有人在模型里找到乐趣,有人在编程里玩得废寝忘食。比起强行把孩子塞进补课班,不如给他们点时间自由试错。
就算最后发现只是阶段性爱好,也比一无所获强。
说到底,兴趣是孩子的发动机。你硬推的学习,只是拖车绳。
别只盯着作业,假期的亲子关系才是真考场。
你天天喊孩子别玩手机,自己却拿着手机刷短视频到深夜,这叫啥?现场打脸。孩子不傻,嘴上训斥,身体却没示范,怎么可能服气。
有学者提过“PDF时间”:playtime、downtime、familytime。
翻译过来就是玩耍、发呆、陪伴。
说实话,这三个词里,“发呆”对孩子太重要了。我们习惯给孩子排满计划,怕他偷懒,结果剥夺了最天然的思考。
真正的创造力,常常是在无所事事里冒出来的。
假期里的亲子时光,不是用来监工,而是用来同步呼吸。哪怕一起去超市买菜,一起在厨房里切菜聊天,都比冷冰冰的“写完了吗”有意义。
问题说到底,不在于假期该补还是该玩,而在于比例。
孩子不是机器,没法持续高负荷,也没法完全放羊。更靠谱的做法是,先保证休息,再适度学习。比如每天有固定一两个小时安静学习,其余时间自由安排。
别小看这种松弛感。
休息好了,学习效率自然高。相反,你把时间挤得滴水不漏,孩子脑子迟早“宕机”。我们自己工作都知道,过度加班效率只会越来越低,孩子也一样。
假期是加油站,不是考场。
车没油了非要硬开,不叫拼命,叫作死。
所以,假期要不要弯道超车?
答案其实挺简单:如果你真指望一个假期就能逆袭,那是妄想;但如果你完全放羊,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那是作死。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假期当成“停靠加油站”。
休息、探索、兴趣、亲子关系,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燃料。
毕竟孩子的未来,不靠一两次弯道的冒险,而是靠长途跋涉中的耐力。家长的任务,不是让他们不停奔跑,而是确保他们在路上不至于熄火。
让孩子玩好、学好、睡好,别让假期变“假”。
只有这样,开学时他们才有底气继续往前走。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