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回忆西南联大岁月,抗战中土坯房里办工学院,拼出教育火种

1939年4月,昆明西北角的荒地上,一批土坯墙铁皮顶的建筑正式落成,这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新校舍,除了图书馆和两个大食堂是瓦房,其余教室连玻璃都没有,窗户糊着的纸稍不留意就会被风吹走。

后来杨振宁回忆这段时光时说,下雨时铁皮屋顶叮当响,泥土地面满是坑洼,可就是这样的地方,藏着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火种,这样的校舍并非设计初衷。

它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之手,本来想规划成规整的校园,无奈之下改了又改,学校资金实在捉襟见肘,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已属不易。

艰苦的环境没有消磨师生的治学热情,反而让工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贴合时代需求。

这所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而成的学府,工学院基本沿用清华班底,土木、机械、电机三系构成了核心架构。

1938年7月,联大常务委员会上敲定了一件大事:增设航空工程系,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意外,那时日军轰炸频繁,昆明师生饱尝失去制空权的滋味。

这个中国首个航空工程系,前三年和机械系课程相近,四年级全是专业课,从航空发动机到飞机设计,每一门都直指抗战急需。

更难得的是实践落地,系主任庄前鼎带着师生在昆明白龙潭建了座5英尺回气式风洞,1940年夏天正式启用,本来想靠简陋设备凑活,后来发现成果远超预期。

1943年美国专家参观后直言,这套设备规模虽小,水平却和美国高校研究所相当,毫无疑问,在战火中能达成这样的成就,全靠师生们一点点抠细节、拼出来的。

到了抗战后期,日子更难了,1941年滇缅公路被切断,物资短缺加上通货膨胀,学校连办公用品都快供应不上,等待救济不现实,师生们索性搞起了生产自救。

航空系王德荣教授和化工系谢明山教授合作造出了“西曼”墨水,质量能和派克媲美,价格却低得多,很快成了昆明的畅销货,工学院的勤工俭学更是带着专业特色。

土木系师生组队勘测云南水力资源,还帮着改善公路状况,出版的《公路月刊》里全是实打实的研究成果。

老实讲,比起其他院系学生打铁、挑水的杂活,他们的付出直接转化成了抗战急需的基础设施支撑,这种专业价值的落地尤为可贵。

治学上的严格,为后来的从军报国打下了基础。

机械系学生做钳工实习,要在铁板上凿出六角孔,再配个六角棱柱,装配后六面不透光才算合格;二年级的静动力学每周都要考试,不少人因此被淘汰。

这种严苛训练,让工学院学生在战场上有了真本事,早在1938年,机械系主任庄前鼎就建议学生去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学汽车坦克维修。

那一届20多名学生几乎全去了,毕业后多数分配到机械化部队200师,1943年,联大批调四年级学生赴战地当通译,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才上二年级,不符合条件却主动报名。

航空系学生大多进了空军机械学校,土木系学生去修机场,电机系学生修造电信设备,还有人加入中航公司,冒着风险飞驼峰航线运输物资。

如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刻着“从军旅者八百余人”,背面832个名字记录着这些年轻人的担当。

如此看来,联大的坚守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独善其身,而是将知识与家国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宣布联大结束,三校回迁,这所存在八年的学府没有留下太多宏伟建筑,却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那些在铁皮教室苦读、在简易风洞实验、在战场上奉献的师生证明,教育从来能在烽火中扎根,而青年的担当,永远是国家复兴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土坯   联大   火种   工学院   岁月   杨振宁   学生   昆明   师生   铁皮   航空   机械系   学校   风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