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黑科技”:诸葛连弩,真能实现连续快速发射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国风云,英雄辈出。其中,蜀汉丞相诸葛亮不仅以神机妙算闻名,更被赋予诸多“发明家”光环。

传说中的“诸葛连弩”便是其一,号称能连续发射,威力惊人。这件被后世想象为“黑科技”般的武器,在真实历史上,究竟是何模样?它真能做到传说中的连续快速发射吗?

丞相妙思,元戎问世

谈及诸葛连弩,最早也最核心的记录,其实并非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正文。而是在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魏氏春秋》的一段记载。这段文字提到,诸葛亮曾制作一种名为“元戎”的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元戎”是其正式名称,而非后世俗称的“诸葛连弩”。它使用铁制箭矢,长度约八寸(汉制一寸约合现代2.31厘米,八寸大概18.5厘米),这属于短矢,适合近距离射击

最关键的是“一弩十矢俱发”这句描述,直接点燃了后世对其“连发”功能的无限遐想。

这记载出自《魏氏春秋》,虽非第一手蜀汉资料,但作为同时代的记录,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它明确将这种特殊弩的设计归功于诸葛亮本人,并点出了其核心特征多矢齐发或连发。

这为我们讨论诸葛连弩的性能,提供了最原始的文本依据

不过历史记载往往简洁,甚至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中的偏差。《魏氏春秋》的作者是孙盛,东晋史家,距离三国时代也有一段时间。他所记述的内容,其准确性仍需结合其他证据来审视。

而诸葛亮本人在《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提到过“损益连弩,谓之元戎”,表明他确实对当时的连弩进行过改进或标准化工作。

“损益”二字,意味着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而非凭空创造。这似乎暗示,连弩技术在当时可能已有雏形,诸葛亮的角色更像是优化者和推广者。

至于“一弩十矢俱发”,这句话成了理解元戎弩性能的关键,同时也带来了最大的争议。它到底是指一次扣动扳机,十支箭同时发射出去?还是指能够快速地连续发射十支箭?这两种理解,在技术实现上可是天差地别。


是十箭齐发,还是快速连射?

如果理解为“十矢齐发”,即一次发射十支箭。从物理原理上看,这非常困难。一张弓或弩的能量是有限的,同时驱动十支箭,每支箭获得的动能必然大幅衰减。

其结果可能是射程极短,穿透力极弱,恐怕连普通布甲都难以有效击穿,实战价值堪忧。想象一下,用同样的力气推一辆小车和同时推十辆小车,速度和力量感完全不同。

更何况如何在一个弩臂上稳定地安放十支箭,并让它们同时被弓弦均匀推动,这在机械结构上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稍有不慎,箭矢就可能互相干扰,飞行轨迹混乱,精度无从谈起。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操作可能就是“天女散花”,准头和威力都难以保证。

相比之下,“快速连射”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也就是说元戎弩可能拥有一种储箭和自动上弦、或者简化上弦与发射流程的机制,使得射手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出十支箭。

这更符合后世对“连弩”的一般理解。

比如,后世(如明清时期)确实出现了依靠重力或杠杆原理实现箭矢自动落槽、拉弦、发射的连弩实物。

这类连弩通常有一个箭匣,通过推拉一个杠杆,就能完成上弦、箭矢落位、发射的全套动作,从而达到快速连续射击的效果。

但即使是这种快速连射的弩,通常也有其固有缺点。为了简化机械结构并实现快速动作,其弓臂的拉力往往受到限制,导致单发箭矢的威力和射程,通常不如需要更强力气和更长时间装填的单发强弩。

它们更像是近距离的火力压制武器,而非远程精准打击或破甲利器

所以,诸葛亮改进的“元戎弩”,很可能是一种设计巧妙、能够实现快速装填与发射,在短时间内倾泻箭矢的武器。

它的优势在于射速,用以弥补单发威力的相对不足,适合特定战术场景,例如近距离防御或压制敌方轻装步兵。

既然元戎弩(诸葛连弩)在史书中留下了记载,甚至被冠以诸葛亮的大名,听起来如此先进,那为什么这样一种“黑科技”武器,似乎并未在后来的战争中大规模普及,甚至一度“失传”了?

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为何“黑科技”未能普及流传?

最直接的问题是缺乏实物证据,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找到能够明确属于三国时期、并被证实为诸葛亮所设计的那种“一弩十矢俱发”的元戎弩实物。

这使得我们对它的具体结构、性能和工艺细节,都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和后世推测的层面。

技术复杂性与成本也是问题,即使是实现了快速连射,其内部结构也可能比普通单发弩更为复杂。

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制造和维护这种精密机械,成本必然高昂,对工匠技艺的要求也更高。这可能限制了它的生产规模和装备范围,使其难以成为军队的标配武器,或许只装备于特定精锐部队。

再者,实战效能也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哪种“连发”,元戎弩的单发威力可能都相对有限。在面对重甲单位或者需要远程精确打击的场合,它的效果可能不如传统的强弩或弓箭。

任何武器都有其特定的战场定位和适用环境,元戎弩或许在某些场景下表现优异,但在其他环境下则可能被更具威力或性价比的武器所取代。

技术的传承与迭代也是一个因素。随着时代发展,武器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演进,可能有更简单有效的设计出现,或者战争形态发生变化,使得元戎弩的战术价值下降。

一项技术如果不能持续适应战场需求并进行改进,就可能逐渐被淘汰或边缘化,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变得模糊不清。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本身被后世不断“神化”的文化现象。许多传说和发明,都可能被附会到这位智慧化身身上,以增加其传奇色彩。

元戎弩作为一项记载相对明确的技术,更容易被后世文学、传说所放大和想象,甚至被赋予超出实际的性能,这使得区分历史真实与后世演绎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诸葛连弩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它很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种经过改良的快速射击弩。

但它可能因成本、工艺、实战效能的局限以及技术迭代等原因,未能广泛流传。它更像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技术探索,而非颠覆战场的“终极兵器”。

信息来源:《老汉据史书确认箭头尺寸自制诸葛连弩(图)》,凤凰网,2014年11月4日。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历史系《诸葛亮》编写组编. 诸葛亮[M]. 1976: 0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诸葛   快速   科技   元戎   后世   威力   技术   武器   蜀汉   上弦   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