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青岛市市南区龙华路1号成了“热门地标”。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因与革命英烈陈宝仓紧密关联,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和关注。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剧中陈宝仓与吴石在没有硝烟的隐蔽战场上,以生命为代价传递关键情报的事迹让人动容,也让这条曾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在青岛,还有许多像吴石、陈宝仓一样的英雄,他们曾在暗处执炬前行,用忠诚与热血,为解放铺就胜利之路,共同写下不朽的“沉默的荣耀”。
“苟安于家庭小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乃是庸人之趣;报效于国家社稷,解民倒悬,方为男儿之志。”这是革命烈士王一民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更成了他用一生践行的革命宣言。

王一民(唐昕午制图)图源:青岛画报
深入敌后,组建情报网。
王一民,1919年生于山东招远,18岁投身革命,既能带兵打仗,又做过地下工作,屡建奇功。
1945年,胶东军区联络部命王一民以联络特派员身份潜入青岛领导地下工作。他组建情报网,派人打入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公处、青岛要塞司令部等核心部门,在1年内,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

后期拼成的王一民(右一)与家人的合影
慷慨就义,长眠太平角。
因常年从事革命工作,王一民在胶东声名远播,很多反动分子认识他。有人提醒他环境险恶,劝他“不该来青岛”,他却坦然回应:“这次来我是有准备的,要革命就不怕赴汤蹈火。”
1946年7月,王一民在途经北京路时不幸被捕。他当即吞下唯一能暴露身份的居民证。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1947年4月22日深夜,他被敌人押至太平角海边树林,惨遭活埋,牺牲时年仅28岁。
青山埋忠骨,英魂永流传。如今,太平角木栈道旁的王一民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更见证着城市的蓬勃生长与安宁祥和。
馆陶路22号,曾是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部所在地。在很多人眼中,曾出入这里的田敏与徐棠是一对令人艳羡的情侣,却不知这对年轻人正借着恋人的身份做掩护,悄悄传递着关乎战局的重要情报。

1949年,田敏(左)和徐棠到中山路的天真照相馆拍了这张合影
配合默契,情报源源不断。
田敏原名侯天民,19岁投身抗战,曾作为飞行员赴美受训。1946年7月,他回到青岛时,弟弟侯健民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弟弟的影响下,田敏也逐渐向党组织靠拢。位于观海一路2号乙的侯家,成为秘密的地下情报站。后来,田敏成功打入敌人内部,成为青岛警备司令部参谋处二科参谋,得以近距离接触核心军事情报。
徐棠与田敏的家离得不远,田敏回青岛后,两人渐生情愫走到一起。在田敏的影响下,徐棠也接受了党的思想洗礼,主动加入情报工作。她后来入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调查室,这个岗位离青岛警备司令部只有5分钟路程,为两人传递情报创造了绝佳条件。
一拿到情报,田敏就用图钉钉在床板下,然后给徐棠打电话:“你过来一趟吧。”一句简单的邀约,藏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一份份关键情报也源源不断送到党组织手中。

2019年,95岁的徐棠接受记者采访 图源:今日会客厅公众号
绝密情报,改变胶东战局。
1947年8月,田敏拿到了蒋介石与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制定的针对我胶东军区的作战计划。他躲进厕所,抄下关键信息。这组情报到达我军的时间,比国民党军队收到命令早了3天。凭借这份情报,解放军迅速调整部署、内外夹击,歼灭国民党军6.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1947年12月,田敏和徐棠举行婚礼。在那段危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被敌人囚禁,经历九死一生,但信仰与爱情支撑他们熬过黑夜,最终迎来曙光。
平原路27号,一间看似寻常的商行,但在当年,却是我方悄悄安插在敌人心脏的“情报枢纽”。
建立枢纽,打入敌人要害部门。
1948年,胶东区党委组建了一个以刘萍为基干的情报组,成员共十五六人,刘萍的公开身份是商行“刘经理”。
情报组的关键一步,是让成员打入敌人各要害部门。其中,成员张永年的公开身份是联勤总部青岛水陆军运办事处机要员。当时,国民党兵站总监青岛第九分监部有直通南京国民党中央的电台,负责华北等长江以北地区国民党与南京的联系。机密情报经该电台接收、翻译,然后由张永年分发给驻青十一绥靖区司令部和保密局等驻青机构,这也让他成了情报传递的“中转站”。
每次拿到机要文件,张永年都会第一时间送到商行情报组。刘萍在15分钟内,开封、密写、拍照、密封。随后,张永年再加速传送,以免引起敌人怀疑。

年轻时的刘萍 图源:青岛市档案馆
情报制胜,协助决战部署。
情报组斩获了大批军事机密:国民党南京总部通报华北、东北战局的密件,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军运部署情报,甚至还有蒋介石令东北、华北嫡系部队在1948年11月15日前南撤长江两岸的手令……这些情报突破重重封锁传递到解放区,为我方精准掌握敌军动向、制定决战部署提供了关键支撑。
青岛的地下工作者还积极领导武装起义,其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成功策动黄安舰起义,为人民解放军送来第一艘战舰。
红色特工,潜入黄安舰。
黄安舰原为日本的护航驱逐舰,舰身长67.6米,宽8.4米,吃水2.9米。抗战胜利后,其作为战争赔偿,被划归国民党海军第二军区,并于1947年8月30日驶入青岛港。
当年秋天,党组织派孙露山打入黄安舰。随后,又陆续派刘增厚、鞠庆珍等以不同身份上舰任职,秘密发展起义骨干。来自多条秘密战线的地下工作者,最初在舰上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确认彼此身份后,迅速拧成一股绳,为起义暗中做准备。

黄安舰起义全体官兵合影 图源:青岛档案公众号
元宵之夜,驶向解放区。
1949年2月9日,黄安舰完成大修,在小青岛西侧抛锚待命。此时,地下工作者截获该舰将于2月13日后起航南撤的关键信息,起义迫在眉睫。2月12日恰逢元宵节,他们决定利用这个节日掩护,让起义骨干的家属悄悄登舰,一起离开青岛,投奔解放区。
当晚,在前海的鞭炮声中,起义骨干切断了军舰与外界的联系,以白布条为袖标,持手枪迅速控制全舰。20点50分,军舰悄然起航,驶过竹岔岛,在漆黑的大海上向着解放区的方向航行。次日,抵达连云港,正式加入人民解放军序列,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的第一艘战舰。
在青岛人熟悉的胶东路“波螺油子”,也曾上演生死谍战。

波螺油子 梁修熙 作
“蚂蚁搬家”,“淘货”组建电台。
1948年7月,以吴荣森为组长的情报小组成立,将秘密电台选址在胶东路20号甲。当时,国民党对无线电发射器材、功率放大管等物资管控极严。为避开搜查,吴荣森频繁往返于附近的市场“淘货”,把零散的器材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批运回,一点点拼凑组装,最终建成了三个可用于情报传输的小型电台。
1949年4月底,胶东路一带突然聚集了大批反动分子。为保电台安全,小组将台址秘密转移至曹县路。

1949年6月,庆祝青岛解放的彩车经过市政府大楼
以命相搏,发出“蒋介石手谕”。
1949年5月,敌人对地下电台的监测更严。当吴荣森小组计划再次转移时,一份“蒋介石手谕”传来,内容大意是“原定5月25日撤离青岛,改为6月2日,已派15艘货轮,要多装运物资”。这份情报关系着解放军作战计划,须立即发出。
此时,敌人已锁定曹县路附近区域,电波一旦发出就可能暴露位置。5月24日凌晨,吴荣森冒着生命危险启动电台,突破敌方信号干扰,成功将情报发出。
1949年6月2日上午10时,上级电台传来指令:“部队已进入市内,你台已胜利完成任务,请关机,市内再见!”这条用生命守护的电波通道,终于迎来黎明。
这些藏在青岛街巷里的“沉默的荣耀”,没有震天的呐喊,却有着穿透黑暗的力量,于无声处,悄悄托举起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学义 芝萌 王德峰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